演英雄,愛英雄2
視點
作者:夏茂平
他們是演員,但是心中一直有一個夢,一個軍人夢,一個在熒屏上塑造抗戰英雄的夢。
他們在角色中經曆炮火、經曆生死、經曆屈辱、經曆抗爭、經曆光輝和榮光。在那些時刻,他們與角色融為一體。
為此,他們學習曆史,認識曆史,走進曆史。他們認識到,我們必須知恥後勇,必須奮發圖強,必須牢記曆史,必須在前輩的光輝下繼續前進。
他們是塑造抗戰英雄的人,他們是還原當年故事的人。張豐毅告誡自己,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多演抗戰劇,還原那些英雄的真實本色。
因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表演,我們在熒屏上重溫著那段曆史,被那些光輝的抗戰英雄感動。
在我們迎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重要紀念日之際,本刊獨家專訪張豐毅、何政軍等明星,他們講述了在熒屏上塑造抗戰英雄的故事。
張豐毅:硬漢的英雄角色我沒演夠
常江
張豐毅在熒屏中塑造了無數硬漢,其中,很多硬漢是抗日英雄形象。張豐毅出生在一個軍人的家庭,剛滿月,就隨同從部隊轉業的父親來到了雲南東川市。由於他的生活環境,使他從小就對軍人產生了最初的仰慕和崇拜。在他主演的電影、電視劇中,軍人角色能占到相當大的比例,就連他自己也數不清楚。日前,記者采訪到了張豐毅。
有生之年盡圓英雄夢
近些年來,張豐毅拍攝了多部抗戰劇,記者問張豐毅:“這難道和你的軍人情結有關?”他說:“其實,這和我的一段生活經曆有關。我生長在雲南的東川市,從事演藝事業之後,我曾專門去過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被沉睡在那裏的一個個英雄人物的故事所感染,當時我就告誡自己,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多接演軍旅劇和抗戰劇,還原這些英雄的真實本色,以鼓舞後人,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那段悲壯的曆史。這麼多年過來,我也確實做到了,一直都堅定地接著自己的目標行進。”從《國家記憶》、《中國遠征軍》到《曆史的天空》、《長沙保衛戰》……張豐毅塑造了許多抗日英雄形象。張豐毅說:“我雖然演了很多英雄的硬漢角色,但是我還是沒演夠。我從台前到幕後,一直都崇尚很爺們兒的東西,生活中我喜歡籃球和拳擊,平時把自己練成一副‘鐵漢’般的身板兒,這除了自己喜歡這樣的狀態之外,也是為角色打好基礎。”
醜形象換來人物美
記者問張豐毅在塑造過的抗戰英雄角色中最喜歡哪一個?張豐毅說:“其實我飾演的這些角色中我都喜歡,因為,從一開始我拿到劇本到塑造角色,我都是十分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從不敷衍。”接著張豐毅風趣地說:“就因為我太過較真兒,也被人冠以‘戲霸’的美譽,其實,我隻想把角色塑造得更好,對得起觀眾而已”。
在第25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頒獎典禮上,張豐毅不負眾望,憑借在《曆史的天空》中對“薑大牙”這一角色的出色演繹,獲得“飛天獎”優秀男演員獎。記者提及此事時問道:“你塑造的‘薑大牙’獲得了飛天獎,不光觀眾們喜愛,而且有專業的認可,你對‘薑大牙’這個角色怎麼看?”張豐毅笑著說:“我也認可。‘薑大牙’由一個長著一顆齙牙的草莽英雄成長為一位戰功赫赫的共和國名將,這對於我來說,改變以往‘完美的形象’而扮演一個大家覺得有些‘醜’的角色,對我來說也是第一次,但是,我喜歡這個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醜不醜,人物美就行。就國內的一、二線的演員來說,我覺得我最合適演這個角色,尤其在劇中跟鬼子拚刺刀的時候,我能把自己特有的東西發揮出來,因為‘薑大牙’是個無拘無束的性格,從小沒受過壓抑,他帶有農民原生態的那種機敏和狡猾,我覺得我身上也有這種東西。”
帶著上部戲的傷拍下部戲
張豐毅演戲堪稱“文”“武”兼備,他雖然年過半百,但看上去比許多同齡人年輕,因為他常年堅持健身。張豐毅說:“看一個人以後有沒有前途,就是看有沒有好的生活習慣。如果全是不良嗜好,而且是無節製的,那肯定成不了什麼事。如果一個人每天能起床去跑兩圈,這人起碼是—個對生活積極的人。”談到拍戲受傷的話題,張豐毅說:“拍戰爭戲,受點皮肉傷簡直是家常便飯,為真實還原戰爭的殘酷與暴力,我們經常要經曆在幾十個炸點的包圍下還要完成好表演。所以,受傷在所難免,經常是帶著上一部戲的傷再拍下一部戲。”
我喜歡真實厭惡浮誇
談到什麼樣的抗戰劇是合格的,張豐毅說:“我喜歡真實地反映曆史現實的影視劇,不喜歡‘雷劇’和浮誇過分的那些劇。沒有了真實感,就會起副作用。有一部戲,我軍都成金剛了,一個人一支步槍就能抵擋日軍的進攻,這簡直是不可思議。—部戲呈現出來的是可信度;一個演員拚到最後是文化底蘊,越到後麵越看你的文化底子,你對人物的理解,你對人物的處理。現在我到哪個攝製組都是年紀最大的,你不能倚老賣老,就必須要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才能不斷地往前走”。
何政軍:殺過鬼子的父親讓我感受鐵血忠魂
程戈
采訪何政軍是在9月3日上映的電影《開羅宣言》的首映式上,他在片中飾演何應欽,雖然戲份不多,但能夠在影片中重現1945年按受日軍投降儀式的場景,何政軍覺得很有意義,“拍這場戲心情很複雜,從飾演岡村寧次的演員手中接過降書,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從1986年參演首部電影開始,在近30年的演藝生涯中,何政軍塑造了無數抗戰英雄,如:《亮劍》中的趙剛、《槍神傳奇》中的吳應德等。尤其是《亮劍》,這部戲是他獻給父親的禮物。
父親曾是劉伯承元帥的衛士,《亮劍》這部戲是獻給父親的
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亮劍》是何政軍最為觀眾熟知的作品,這部戲的拍攝過程非常艱苦。冰天雪地,零下20多攝氏度,在戰場拍戲演員們根本不用定妝粉,呼號的大風就把妝定好了。吃的饅頭像撒了胡椒麵一樣,全是灰。坐在廢棄村落的冷炕上,跟坐在冰上一樣,說台詞時嘴凍得都張不開。戲雖然拍得艱苦,但何政軍非常喜歡這個角色,因為他在和父親一起“戰鬥”。“我是將《亮劍》這部戲拿來獻給父親的。《亮劍》中趙剛這一人物的原型來自八路軍129師,而我父親抗戰時期也曾在八路軍129師戰鬥過。我父親1937年跟隨劉伯承元帥上了太行山,給劉帥做衛士,做了半年多,到1938年的年初,就把他派到了隨營學校去學習,學校上完以後,直接當了連長。”《亮劍》中的那段曆史,何政軍在幼年時代就從父親的口中有所了解,“我父親生前愛穿新衣服,給他買的新衣服馬上拿來穿,後來我才知道這裏麵有個故事。當時我父親是八路軍的偵察連連長,他們要發三套衣服,一套是八軍的衣服,一套是國民黨軍隊的衣服,一套是老百姓的衣服,有一次他們去執行任務,他的—個戰友突然中彈倒地,他把戰友抱在懷裏,戰友說了一句話:真可惜呀,剛發的新衣服還沒來得及穿,說完就咽氣了。父親還講過一件事,他當年當連長的時候,他們連準備上前線了,幾個戰士跟他說:連長,打完這一仗,我們應該吃頓肉了吧。他說好啊。全連上去了,不到兩個小時,回來了20多人,全連就剩這些人了。每每聽到父親給我講這段曆史的時候,我都感覺不可想象,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想象不出戰爭是什麼樣子,(父親)他們是中國其產黨的第一代軍人,那麼多年戰火洗禮,出生入死,已經寵辱不驚。”在父親的熏陶下,何政軍真切地體會到了父輩軍人的革命精神,在拍攝《亮劍》時他格外用心,成功地塑造了政委趙剛這一經典英雄形象。《亮劍》熱播後,一向不誇人的父親也對他表示了肯定。“父親去世前看了《亮劍》,他是從來不褒獎人的人,因為他對我們要求很嚴格,我問爸爸怎麼樣,評價一下你兒子的表演。他說了三個字:還可以。”
在真實的曆史下演繹。就不會出現抗日神劇和雷劇
中國的抗戰劇拍了很多,如何能留在觀眾心裏,何政軍認為整體和個體的統一很重要。“觀眾喜歡趙剛是沾了電視劇的光,《亮劍》確實寫出了—個很鮮活的角色,有些戲是做不到的,但這部戲做到了,而且它塑造了一群鮮活的角色,每個人物的性格,在整體軍隊裏麵每個人都有鮮明性格,做到這點很不容易,我們現在很多作品就缺乏這個,可能服從了整體,它的個體又沒了,服從了個體,它的整體又沒了,要做到整體和個體的統一就非常完美了。我經常看到觀眾吐槽,既然吐槽肯定有吐槽的道理,說明電視劇某方麵做的不好,這是需要我們創作者去努力的。首先要讓創作者去了解那段曆史,體會那段曆史,因為我的父親就是從那段曆史中走過來的,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聽到了很多,所以演起軍人來扮我心裏是有底的,不會胡來,那代軍人有那代軍人的特質,他們的精神世界,不是想怎麼來就怎麼來的。”至於抗日神劇的問題,何政軍認為隻要掌握住—個關鍵點,就不會拍出這樣的電視劇。“我覺得正確對待曆史,如實反映曆史,在真實的曆史下演繹,就不會出現抗日神劇和雷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