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她的丈夫計劃去作大約兩年的探險旅行,家裏的積累全都要作為丈夫的旅行費用,更可怕的是,她原來沒有工作,在丈夫旅行期間,家庭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她必須靠自己解決她和兩個尚且年幼的女兒的生計,苦思冥想後,她打算開一間出售天然化妝品的美容小店。在此之前,她曾隨丈夫在小漢普頓從事過小旅店和小餐館生意,都未獲得成功。她知道自己有許多的困難,對化妝品零售業,一無資金,二無經驗,首先得解決的是資金問題,於是她就帶著兩女兒來到小漢普頓的一家銀行,向銀行經理訴說她的困境,說她急需開一間小店養家糊口,希望銀行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向她提供資金支持。銀行經理問她有多大的成功把握時,她竟說出“試試看”的外行話。
銀行拒絕了她的貸款要求。她沮喪地回到家裏,丈夫正在用放大鏡研究地圖,她向丈夫敘述經過,大罵銀行家沒有人性。銀行不是慈善機構,銀行家選定貸款對象不是以是否急需資金為標準,而是以能否償還貸款為標準。她連金融業最起碼的規則都不懂,怎麼能不失敗呀。
但無論如何,還是要相銀行貸款的,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別的什麼辦法。一天,欲望的動力再次顯現,她和丈夫在一陣密謀之後,穿上特製的西服,儼然一副倫敦商界人士的打扮。他們還準備了一大摞包括可行性報告和房產憑據在內的文件,文件把他們籌劃的小店吹捧成世界上最好的投資項目,把她美化成具有豐富經商經驗和化妝品專業知識的商界俊傑。他們把孩子留在家中,粉墨登場,拜見那位銀行經理。這一次,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事情會是那樣的順利。銀行方麵以債務人的房產為抵押,讓她獲得4千英鎊貸款。
她事後說:“開始計劃這樣做時,我覺得自己就象湯普森筆下那個狡詐的猶太投機商……但沒有辦法,因為銀行家不相信老實人,他逼得你不能說大實話。你必須自吹自擂,讓他感覺到站在他自己麵前的宣稱經營美容店的不是一個家庭主婦,而是這個行業中經驗最豐富、能力最優秀的經營大師。”
然而,這也真的就讓她成為了化妝品行業的經營大師,但這已經是多年以後的事情了。
幫她處理好一些事情以後,丈夫出遠門探險旅行了。她一個人籌備小店開張,店址設在離家20公裏的布利頓市。好事多磨,就在開業的前一周,她被一封律師信弄得措手不及。原來,美容小店旁邊有一家殯儀館,老板認為這種經營花哨商品的小店會影響殯儀館莊嚴肅穆的氣氛,要求她遷址。租店麵和裝修,錢已經用得七七八八了,若不能如期開業;她就要破產。一時間她六神無主,萬般無奈,但也不能就此放手啊,一定要想辦法成功,強烈的成功欲望,又一次給了她靈感——心想何不利用這封律師信爭取輿論支持,這樣還可以做一次免費的廣告宣傳。
她冒充本地一家報社的熱心讀者向該報打了一個匿名電話,聲稱她掌握一個獨家新聞,有黑手黨背景的殯儀館正在恐嚇一個孤立無援的外地女子,她的丈夫正在進行一次有可能將轟動全球的探險旅行。她目前沒有工作和收入,準備開設一間經營天然化妝品的美容小店維持生計,如果計劃夭折,她和她的兩個年幼的孩子將陷入無法想象的困境。
這家報紙在顯著的位置刊登了這條新聞。這個小鎮的市民崇拜探險家,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他們在看到新聞後紛紛來到美容小店來安慰和聲援她。小店尚未開業,已經名揚布利頓市。不久美容小店開張,顧客盈門,一炮打響。
有了這次經驗,她越來越熱衷這種不花錢卻有很大響應的廣告,這也成了她的一項經營法寶,她經常“製造事件”,引誘媒體競相炒作,以達到為企業揚名的奇特效果。她,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商界外行,成了精通投機奧妙的企業家。她解決家庭生計的小店計劃,竟讓她做上億萬富婆。小計劃成就了大事業,她的連鎖經銷網絡遍布全球,許多當初抱有象她一樣願望的家庭主婦,加固她的連鎖集團後成為百萬富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