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麗軍多達十五萬,然而唐軍之中,上至李世民、李績,下到普通士卒,對於自己的戰鬥力是相當有信心的。這倒也是,在唐初之時,征戰不斷,磨練出來的大唐軍隊戰鬥力十分強悍。後來隨著軍事改革的進行,這大唐軍隊趨於正規化、職業化,和以前半農半兵的府兵完全不一樣。
麵對這十五萬高麗軍,李世民甚至還笑道:“今為延壽策有三:引兵直前,連安市城為壘,據高山之險,食城中之粟,縱靺鞨掠吾牛馬,攻之不可猝下,欲歸則泥潦為阻,坐困吾軍,上策也;拔城中之眾,與之宵遁,中策也;不度智能,來與吾戰,下策也。卿曹觀之,彼必出下策,成擒在吾目中矣。”
簡單點說,李世民認為高延壽有三策可用,上策是開到安市城外,與安市城互相呼應,派騎兵騷擾大唐後勤補給,並不出戰。此策為守。中策是接應出安市城內的守軍,與之一起離開安市城,避開唐軍。此策為退。下策是直接衝過來與唐軍決戰。此策為戰。同時還斷言,這高延壽定會選擇下策,來與唐軍一戰。
眾大臣聽了李世民這種帶著明顯不屑的話語,卻也沒有反駁,反而一個個點頭稱是。
至於唐軍之中的普通士卒,聞高麗軍至,拔刀結旆,喜形於色,恨不得立刻與高麗軍大戰一場。
李世民見軍心可用,也親自到各營各寨,撫慰了一下士卒,鼓舞了一下士氣。
唐軍這邊厲兵秣馬,準備一戰,而高麗那邊也是進行著周密的戰前準備。這高延壽還真的如同李世民說的那樣,準備與唐軍一戰。
高麗這邊也不是沒有能人,這些人一眼便看出了自己這方的兵力雖然比起唐軍多上兩倍不止,但是,唐軍的野戰能力之強,和高麗軍根本就不在一個檔次之上。若是和唐軍拉開陣勢,在曠野上決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況且,唐軍還有威力巨大的火器作為支援,那樣算來,高麗軍的負麵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一個叫做高正義的對盧(對盧,高麗官名),向高延壽建言道:“吾聞中國大亂,英雄並起。秦王神武,所向無敵,遂平天下,南麵為帝,北夷請服,西戎獻款。今者傾國而至,猛將銳卒,悉萃於此,其鋒不可當也。今為計者,莫若頓兵不戰,曠日持久,分遣驍雄,斷其饋運,不過旬日,軍糧必盡,求戰不得,欲歸無路,此不戰而取勝也!”
這高正義還真是說對了。他的這個已經與李世民的上策不謀而合。不過嘛,高延壽並未采納這條建議。
高延壽不采納這條建議也是有道理的。如今高麗大軍又十五萬人,再加上安市城內的兩萬人,一共有十七萬人。這十七萬大軍麵對六萬唐軍都還避而不戰,高壘深壑以求退敵的話,真是顯得他高延壽無能了。況且十七萬大軍每日消耗的糧草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所以高延壽當時就否定了高正義的諫言。
由於李世民是急行軍趕過來的,所以,那炮兵沒有跟過來,而是留在了白岩城。而五千多憲兵又被分配到各個大小城池負責維護治安和監督軍紀去了,所以現今張允文身邊僅僅有一千多偵察兵。
在一路後撤的過程中,張允文也在思考著現今雙方的戰局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情況。這還真讓他想起一件事來。
據史書記載,當初唐軍以三萬人迎擊高麗十五萬大軍的時候,李道宗倒是出了個主意,說是領五千精騎奔襲平壤。當時李世民考慮到己方本來兵力就少,若是再分出五千人去,那此戰勝利的砝碼便會大大減輕。所以他沒有同意李道宗的意見。不過後來李靖卻是肯定了李道宗的這個提議。淵蓋蘇文發舉國之兵來與李世民一戰,後方極其空虛,若是五千騎兵奔襲平壤成功,甚至生擒或是擊殺了淵蓋蘇文,那麼,高麗戰事便會提前結束。
想到這裏,張允文心頭一陣激蕩,要不然自己也向李世民說說,帶兵奔襲平壤去?
當下,張允文便來到李世民是大帳之中,準備向李世民述說此事。
剛到大帳,隻見帳內眾將盡數在場。見到張允文,李世民不由笑道:“朕還準備令人去尋你,不料你卻自己過來了!既然來了,便聽聽朕對此戰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