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隻終於靠岸了。這些船隻大小不一,大的可以裝載二十多人,小的僅僅能裝載四五人。粗粗算下來,這渡過遼水的唐軍有一千五百多人。
衝上對岸,這一千五百多唐軍個個如同下山猛虎。畢竟在渡河之時,飽受箭雨摧殘,人人心頭都憋著一口氣。
“殺——”唐軍衝入高麗軍軍陣之中,展開了廝殺。
這些唐軍皆是精銳,加上個個身上穿著鐵甲,防禦力超強,一時間竟然突破高麗軍軍陣,在裏麵殺了個來回。
然而,沒過多久,便聽得陣陣馬蹄聲傳來。卻是那高麗人出動了騎兵。
和唐軍糾纏的高麗步兵迅速退開,騎兵衝了上來,將唐軍士卒往河中驅趕。
根本沒有辦法麵對騎兵的衝擊,唐軍不由漸漸後退,一直退到河邊。而那些高麗弓弩手,又開始發箭了。
麵對這種情況,渡過遼水的唐軍隻好又登上船,往回撤。見到唐軍往回撤,高麗軍也沒有繼續追殺的意思,放唐軍回到了西岸。
此戰,唐軍陣亡一百八十六人。
李世民一到達幽州,便受到了這份軍報。細細看了之後,不由皺起眉頭來。
這寬闊的遼水橫亙在營州與遼城之間,確實是一道障礙啊!若是憑舟楫渡河,將會麵臨高麗軍的壓製,而若是搭建橋梁,先不說所耗時間甚長,若是那高麗前來破壞,也是一件令人十分頭疼的事。
沉吟片刻之後,李世民決定先將此事丟到一邊,畢竟要自己親眼看了之後才能做出決斷來。而自己現在還在幽州,看不到實際情況,也就不好做決斷了。不過他還是下令記了那些渡過遼河偵察的偵察兵一記大功。
這是表彰他們不顧生死到遼河東岸偵察的事情。不僅畫出了這一帶的山川地形,而且還偵察到了高麗人築壩之事。這確實值得表彰。
李世民到達幽州之後,兩股大軍合並一處,在補充了一次補給,休整三日之後,又開始往營州方向行軍了。這時候,整個大軍的規模便達到了十萬之眾。
大軍一路行來,逶迤不絕,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其聲勢之壯,風雲色變。
看到唐軍的這般軍容,那些突厥、奚族、契丹等仆從軍首領不由相顧色變。
當大軍到達營州城外,那留守營州的長史帶著官員出城相迎。
李世民帶著一些因趕路而顯得疲憊的文官在營州城內歇下,而大軍,依舊朝著東麵的遼水大營出發。
在營州休息了一日,李世民又帶著大臣輕騎追上大隊。
到達遼水大營的時候,張儉領著手下將領出營迎接,正要將李世民和眾將領迎進大營,李世民卻突然對張儉道:“走,諸位愛卿隨朕前往遼水一看!張愛卿,前麵帶路!”
李世民帶著三十多名將領和長孫無忌等文官在張儉的帶領之下,來到了遼水邊,望著滔滔遼水,李世民默默不語。
“此處便是上下遊百裏之內最適合渡江之處!但是,對麵有近五萬高麗士卒把守著。這些人乃是淵蓋蘇文之死忠心腹,戰鬥力也是不差!”看著李世民望著遼水對岸,張儉連忙解釋道。
默默的觀察了半日之後,李世民一揮手中馬鞭:“走,回營商量一下如何過這遼水!”
如果您覺得《大唐偵察兵》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