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貞觀十六年二月十九長孫皇後逝世之後,整個皇宮似乎籠罩在一片悲痛之中。
李世民連續十天,每夜都呆在長孫皇後的寢宮中,或是對月長吟,或是舉酒獨酌。這個時候,沒人敢來打擾他。長孫皇後十二歲時便嫁給了李世民為妻,相守的幾十年裏,二人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其感情不可謂不深。李世民要領軍出征時,長孫皇後便為他披上衣甲,默默的守好家等著他回來。李世民要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心情恍惚,長孫皇後安慰他,支持他。當李世民登上皇位,麵對錚臣勸誡而勃然大怒的時候,也是長孫皇後在平複其情緒。長孫皇後掌管內宮,平息宮中爭鬥,使得李世民後院不至於失火
所以,在李世民看來,長孫皇後不僅僅是一個妻子,同樣還是自己的一位戰友,一位良佐。
所以,長孫皇後的逝世,令李世民傷心欲絕。
同樣傷心的還有李治等長孫皇後的親生骨肉。如今,還留在皇宮裏的隻有李治、晉陽公主和新城公主三位了。其中,李治也到了開府的年紀,今年也要搬出皇宮了。留下兩個沒有母親的小女孩子在皇宮之中,顯得格外的孤獨。
長孫皇後逝世之後,其喪葬儀式也開始了。
這嚴格按照《禮記》、《儀禮》製定的喪葬程式繁瑣至極,從喪前之禮、五服之禮到居喪守孝、祭祀之禮,都有著嚴格的程序。一點也不容馬虎。
至於長孫皇後的寢陵,早在李世民即位不久就開始修建了。呃,似乎古代的皇帝都是在即位之初便開始修建自己的寢陵。不過縱觀古代曆朝曆代的皇家寢陵,唯有唐朝是開山為陵,將整座山掏空。這種氣魄,是空前絕後的。
張允文作為登記在冊的皇室中人,也參加了這葬禮的部分儀式。光是這些儀式便讓他有些頭大。真不知那些要參加全部儀式的人如何承受得了。
終於,曆時兩個多月,這長孫皇後的喪葬之禮總算是挨著完成了。
當張允文見到那完成了全程禮儀的李治時,發現他的臉頰已經陷下去了,整個人瘦了不少。這讓張允文很是感歎,幸好自己隻參加了部分禮儀。
時間是最好的稀釋劑,可以稀釋一切,可以衝淡憂傷。當繁雜的工作壓在張允文身上,他來不及感歎長孫皇後的離去,來不及勸勸情緒低落的李治,便被這工作給圍住了。
幾個月裏,積累了許多需要張允文處理的事情。
首先是吐蕃那邊的情況。冬季大雪封山,根本就傳不出什麼消息來。所以直到現在,那些藏身吐蕃的探子這才傳出消息來。如同當初李世民預見的那樣,吐穀渾向欽陵發出警告,集結了近兩萬大軍畢竟吐蕃邊境上,讓整個吐蕃都知道了此次吐穀渾的事全是他欽陵搞出來的。還說明了欽陵的計劃。
這個舉動一做出來,吐蕃各勢力也作出不同的舉動來。部分勢力開始疏遠孤立祿家,對於他們而言,一個有能力,有野心,有心機而又年輕的家主實在是讓人敬畏。另外一些人則根本不將欽陵放在眼中,認為一個毛都沒有長齊的毛頭小子根本就成不了什麼氣候,也沒多加在意。
而這欽陵見到有人開始提放自己,為了拜托被人疏遠、孤立,當即聲明此事與他欽陵無關。甚至還將那些投過來的宣王等人斬去首級,以示清白。
當張允文看到這裏的時候,不由感歎一聲,這欽陵還真夠狠的。
接著便是薛延陀的事情。定襄一役過後,薛延陀徹底服軟。向大唐告罪的同時,獻上戰馬五千匹,羊兩萬頭,貂皮五萬張作為貢禮。還提出了向大唐和親,迎娶大唐公主的要求。此時長孫皇後的葬禮還在進行中,薛延陀使臣提出這個要求來,惹得李世民龍顏大怒,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最後卻是高麗一事。貞觀十五年九月中郎將陳大德出使高麗。在使團之中,卻是有近半數的調查院探員。他們跟著陳大德在高麗轉了一圈,將各地民風民情都記錄下來,山川地貌都畫了下來。還有幾名身為“奴隸”的探員被陳大德送與了高麗的權貴。
一直到今年,這支使團才返回長安。然而一回來便遇上了國葬。一直拖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