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算算,自己已經有三年沒上過戰場了,嗯,還是挺懷念在戰場上搏殺的感覺。
張允文背靠著太師椅,一雙腳擱在麵前的書桌之上,雙手抱於後腦,一臉的悠閑自得。
這就是他在調查院辦公時的樣子。
每日張允文一大早就出了家門,先挨著在北衙的憲兵營、炮兵營和偵察營訓練營轉了一圈,然後來到位於南衙的調查院,坐等消息傳來。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這段時間內,東宮和魏王的爭鬥也暫時偃旗息鼓,畢竟這征戰之事乃是國之大事,整個國家的重心應該偏向那裏。若是因爭鬥而惹起了李世民的不快,這是十分不明智的。
而閑得無聊的李治也是時常帶著晉陽公主一道到張允文家中做客,名義上是看望二姐和張繼,實際上是圖個好玩。因為在張允文家裏,專門拿出一個庭院來,做了一個遊樂場,將後世遊樂場裏能搬進來的東西全部搬進來,從吃到玩,樣樣都有。這對於李治和晉陽公主這樣的十來歲的小孩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所以每隔上幾日,張允文回家的時候,便會看見一群孩子的身影。
征討高昌的大軍是在三月出發的,行軍一個月,到達隴右,與右衛大軍會合。至於這種行軍速度的原因,卻是因為炮兵的拖累。迫擊炮還好,一匹馬便可以拉走了,但那數千斤的大炮就不好辦了。由於沒有專門供火炮行軍的裝備,隻好將火炮放於馬車之上。然而,車軲轆卻支撐不起這樣重的火炮,隻好行上一段路便更換一次車軲轆。到達沙地之後,車輪深陷沙地,不得不花上時間來講車輪移出。
雙方合兵之時,阿史那社爾等新投的突厥將領好奇的看著這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黑色鐵筒子。這些火炮在滅突厥和攻吐穀渾一戰中出現過,他們已經有所耳聞。如今見到實物,紛紛湊上前去撫摸著。
從隴右的賀蘭山大營出發,十萬唐軍如同潮水一樣往西域殺去。
最先出發的是李揚帶領的偵察兵。這些尖兵衝在最前麵,準備遇上高昌斥候,便來個順手解決。結果撒下了三百多人,先行了百餘裏,卻是連個毛也沒看見。
這卻是那高昌根本就沒有派什麼斥候遊騎出來。
一路上越過茫茫大漠,千裏流沙,時而雨落如刀,時而炙陽如火。為了讓後麵的後勤補給能跟得上,大軍行進的速度並不快。
從隴右到高昌,這段漫長的路途中,幾乎沒隔上兩三日便會有情報從軍中傳來。有軍中例行的報告文件,有憲兵營處理士卒違紀的處理意見,有寫往家中的家信。裝在一起,厚厚的一大包,通過快馬驛站係統送回長安。
很多的文件,如憲兵營的違紀情況處理,便是直接送到張允文手裏。
當然,南邊抵禦吐蕃的大軍亦是一樣,情報不斷。
雖然征伐高昌的大軍先行出發,然而首先打起來的卻是南邊的鬆州城。
在積石山屯兵半月之後,鬆讚幹布終於出手了。這一出手便是雷霆之勢。
吐蕃大軍越過積石山,橫掃了河曲十六州。這些羌人在和吐蕃打了一仗之後,便立刻投降於吐蕃,抱全自身實力。向東,吐蕃大軍越過沼澤,占領了嶂、序、台、橋諸州。這些羈縻州的刺史們同樣沒有做 抵抗,便投降了。
於是整個鬆州西部盡入吐蕃之手。
這時候,二十萬吐蕃大軍兵鋒已經直指諾、闊二州。
諾、闊二州裏鬆州較近,其州城如鬆州城一般,擁有一道丈餘高的城牆,采用了石頭、木材構建,非常的牢固。這二州城內漢人約占三成,漢羌雜居,漢人教授了這些羌人先進的耕作方法,使得這二城少有饑饉,糧食豐足。所以這二州的刺史也倒是心向大唐。
可是,當吐蕃大軍壓境,其餘羈縻州盡皆開城投降時,這二州的刺史也開始動搖起來。
就著這時候,鬆州都督韓威,領東拚西湊的八千大軍來到了寧遠鎮,一個諾、闊二州以南的小鎮上,準備在這裏和吐蕃大戰一場。
偵察到唐軍動向的吐蕃軍隊焉能不有所動作?於是一支一萬多人的吐蕃軍隊脫離大軍,繞過諾、闊二州,直往寧遠鎮撲來。
韓威領兵與之戰於寧遠鎮西北。雙發大戰半日,不分勝負。最後,吐蕃將領派出一支千人隊伍繞到唐軍後麵,終於將唐軍打敗。
此戰,唐軍重傷陣亡八百二十人,輕傷一千六百多人。而吐蕃,傷亡數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