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便示意一旁的內侍開始念誦。
那名內侍頓時拿出一份文書來,開始用尖利的聲音念誦著一條條任命方案。
北衙之中,左羽林軍由李道宗擔任大將軍,右羽林軍由尉遲恭擔任大將軍,左龍武軍由李道玄擔任大將軍,右龍武軍則是由程咬金接手。至於南衙諸衛,則是沒多大變化,依舊是由原來那些大將軍擔任的,像什麼侯君集任右衛大將軍,李大亮任左威衛大將軍,張亮任左驍衛大將軍等。但是,有幾個新麵孔還是出現了,如阿史那社爾任左衛大將軍,契苾何力任右領軍衛大將軍,阿史那思摩任左領軍衛大將軍。
這結果一出來,便有數人提出不同意見。尉遲恭當先說道:“啟稟陛下,老臣年事已高,此次回京,便是想辭去官職,頤養天年,請容老臣歸退!”
李世民卻道:“朕知曉明公辛苦,羽林軍乃是皇城衛軍,非得如明公這般勞苦功高之人方能勝任。嗬嗬,至於這軍中之事,明公大可交由屬下去做。況且羽林軍中,公務亦是不多啊!”
聽得李世民這般說,尉遲恭隻好不言。
接著那阿史那社爾又道:“外臣乃是新降之將,今寸功未立,便領左衛大軍,實在惶恐不安啦!”
這阿史那社爾是今年正月帶兵歸附大唐的,說是寸功未立,也倒是實話。
然而李世民笑了一聲:“誰說你是寸功未立?當初歸附大唐之時,領部族五萬之眾來投,豈非天大功勞?”
阿史那社爾倒是不好意思的一笑:“這不是先授了左騎衛了麼?”
李世民哈哈一笑:“你倒是實誠!可是你阿史那社爾縱橫西域,也成自立可汗,論及領軍野戰,在眾將之中也算是位列前茅,若不是與薛延陀實力懸殊,又豈會敗北?朕意已決,勿要多言!”
阿史那社爾當即不語。
這阿史那社爾也倒是個人物,他乃是突厥處羅可汗次子,十一歲時,便以智勇聞名於本部,因此拜拓設(部落首領),在漠北建起牙旗。貞觀元年的時候,突厥頡利可汗征討反叛的薛延陀、回紇之時,阿史那社爾被夷男擊敗。貞觀二年,阿史那社爾率眾西走,依附可汗浮圖,發展勢力,以圖自立。貞觀四年,李世民滅東突厥。而此時西突厥內部混戰不休,咄陸可汗兄弟相互爭位。阿史那社爾乘機前去詐降,然後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取近半國土,擁十萬餘眾,自稱都布可汗。勢力壯大之後,他便思忖著向薛延陀報仇,便領五萬大軍攻擊薛延陀,激戰百日,終是敗北。逃亡高昌,又恐西突厥夾攻,便於貞觀九年率眾東行,歸附大唐。
而其餘將領,也沒有對其任左衛大將軍表示異議。
除了尉遲恭與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也提出異議。他認為自己領右領軍衛大將軍也是不當,自己太過年輕,難當此重任。
李世民卻是笑道:“契苾啊,滅吐穀渾一戰之中,你在最後時刻力主追擊,甚至想要拋開薛氏兄弟和張允文,自領軍入磧,終才滅了那慕容伏允。如此功勞怎不能領大將軍一職?”
到最後,契苾何力終於還是接受了這一任命。
於是,這南北衙諸軍人選便確定了下來。觀這諸軍大將軍人選,光是草原人便有五人:阿史那社爾、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執失思力、阿史那忠。這讓張允文不得不感歎大唐的包容力,對於這些曾經的敵人,竟然能如此豁達的給予高官顯位,手握重兵,這種氣魄實在是讓人佩服不已。
然而在感歎之餘,張允文忽然發現一個問題,這些人之中好像沒有自己的名字。按理來說,他張允文立下過如此大功,且此次軍改方案乃是一手締造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怎麼到現在連個大將軍都沒撈著?
正疑惑間,李世民又道:“最後,朕來說說這憲兵之事。當初聽了允文之言,這憲兵專管違紀之軍隊,乃是專用於募兵,就如軍中禦史台一般,且有隨時隨地拘人問訊之權。其權力不可謂不大。朕思忖良久,決定集屯營兵、偵察營二者為憲兵營。其職責有三,一為輔助戰鬥,二為監管軍紀,三為戍守皇城。此營設將軍一名,中郎將四名其餘編製參照諸衛,今定編製萬人,由張允文領將軍一職!”
此項措施一出,張允文不由一怔,望著李世民,卻是不知道說什麼好。
*
(於,小半碼字不易,望各位讀者閱讀!)
如果您覺得《大唐偵察兵》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