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朝會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東西,除了例行的報告之外,也沒人提起那軍改之事。李世民不提,那些反對的大臣也不提,所有大臣仿佛此事從未發生過一般。
然而散了朝會,當張允文正準備向偏殿走去的時候,房玄齡忽然走到張允文身邊,低聲道:“允文是要去偏殿吧?”
張允文點點頭。
“嗬嗬,老夫早就應該猜到,那軍改之策應該是允文獻上去的吧!”房玄齡嗬嗬笑道。
二人一路說著,一路來到外麵回廊。
張允文笑道:“在下好歹也是打了這麼多年仗的人了,對於這軍中弊病也是有些了解,所以才鬥膽上言,請求軍事改製的!”
房玄齡卻是擺擺手:“這軍改之事,老夫頗是讚同。允文能上言陛下,老夫也是欣慰啊!嗬嗬,允文如此年紀,便能幾次上奏決定國家大計,比起我家那些小子可是好多了!”
聽到房玄齡提起自己的兒子,張允文忽然想起在李泰的文會上遇到的房遺愛,當下說道:“房相,在下可曾聽聞二公子和魏王相交甚密啊,不知你老知道不知道?”
“什麼?”房玄齡一臉震驚。隨即臉色一沉,口中道了聲:“這個孽子!”
反應過來張允文在身邊,便拱手為禮:“多謝允文提醒!”
正說著,已經到了偏殿。邁步進入其中,隻見已有幾位大臣在此等候了,像魏征、李靖。
和眾人打了招呼,然後坐在一張幾案邊上,拿出懷中厚厚的奏章,有些緊張的捏了捏。
這時候,李世民緩緩步入殿中。
“諸位愛卿,朕今日找你們過來,乃是為了這軍改之事,想必諸位愛卿也是知道了!昨夜張允文向朕說了一下新的軍改方案,現在,就有張允文來逐條介紹此方案。若是諸位愛卿覺得有何不妥之處,盡管提出來!”看殿內人員差不多到齊,李世民麵色嚴肅的說道。
霎時間,殿內眾人的目光盡數集中在張允文身上。
張允文拿著那本厚厚的奏章,站起身來,作了個四方揖,緩聲說道:“陛下,諸位大人,在下雖然年幼,然從軍十餘年,對這軍事一道,雖然不如李國公那般用兵如神,但也自恃能知一二。觀我大唐軍製,在下認為有如下弊端:第一,府兵出征,無糧餉可領,還得自備部分軍糧、兵器,時刻提心吊膽,唯恐下次戰死的便是自己。故而其戰鬥積極性不高,同樣其戰鬥力也不甚強。當然,如今我大唐軍隊百戰百勝,卻是全賴於隋末離亂練出的精兵。若是這批精兵一去,可以想象,府兵戰鬥力定會下降一個層次!第二,府兵屬於半農半兵,農閑之時操練,農忙之時務農,這本是府兵設立之初衷。然而戰爭局勢,如白雲蒼狗,瞬息萬變。難道農忙之際敵人就不打來了麼?相對於募兵專司戰爭,這府兵作為保衛國家之主要軍力,缺乏靈活性、職業性!第三,便是此次軍改之根由,土地的集中愈演愈烈,農戶失去土地,也就相當於府兵失去兵員,此等情形,定不能讓其發生。所以,在下一直主張招募募兵,使大唐軍隊職業化、正規化,讓一批健卒銳士以當兵為職業,由國家供養……”
說到這裏,張允文卻是頓了一下,拿起幾案上的茶盞,喝了一口。
趁著這個機會,魏征沉聲道:“若是由國家來養這批軍隊,可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啊!不知允文你可有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