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的思索了一下,張允文笑道:“這募兵製應該是起於春秋戰國之時吧!魏文侯任用吳起,大革魏**事,選拔健卒銳士而成‘武卒’。魏武卒一出,天下振蕩,所攻者,戰無不勝。無論野戰攻城,皆無敵手!史書上說‘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麵,拓地千裏’。尤其是秦魏陰晉之戰,五萬魏武卒擊敗五十萬秦軍。魏武卒戰力,可見一斑!”
李泰也笑道:“想不到張將軍還是如此博學!不錯,這募兵起於魏國,魏國也因此而稱霸一時。然而,其創始者吳起之下場最終又是如何?吳起鎮守河西期間,對抗秦國,使其不敢東顧。然而,手中握有天下第一軍的吳起,最終卻是為魏國君臣所逐,何也?便是這五萬武卒惹起了魏國君臣的猜忌之心。試想,若是張將軍手中握有一支能對抗天下之軍會不會為我等猜忌?”
聽了李泰最後一句話,眾臣不由麵色一變,皆是望著張允文。
張允文心頭頓時怒火中燒,暗暗咒罵道:“好你個死胖子,竟然在陛下和眾大臣麵前向老子下爛藥,你不仁,休怪老子不義了!”當下輕笑一聲道:“哦,原來魏王殿下擔心的卻是在外將領擁兵自重,不遵號令啊!”
“不光是這一點!”不待張允文說完,李泰便接著說道,“史書上說‘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裏。中試則複其戶,利其田宅’在這裏,本王有兩點疑問,一是依照魏武卒選拔標準,我大唐士卒之中能選拔出幾人來?二則是這些人皆有國家供養,又不事生產,那國家每年養兵之費又該付出多少?”
說著,轉過頭來,慷慨激昂的對著李世民說道:“所以啊,父皇,募兵之事尚有如此之多的缺點,而與之相比,府兵製度則是要好得多,為何非要棄府兵而行募兵?”
李世民聽了這一席話,頓時眉頭微微皺起,右手食指有節奏的敲擊著龍椅,陷入思索之中。
就在這時,一個冷冷的聲音傳來:“四弟此話卻是欠妥當啊!”接著,一聲木杖撞擊木地板的聲音傳了過來。
眾人一看,卻是太子李承乾正仗著木杖,費力的走了兩步,出列立於殿中。
李世民一見李承乾的這般模樣,當場說道:“太子啊,你腿腳不便,若有事要奏,坐在原地說便是,不用走於殿中!”
這句本來帶著關懷的話語卻是讓李承乾麵色一白,他吃力的抱拳一揖:“兒臣遵命!”
說著,又慢慢挪回原處。
這時李泰笑道:“不知大哥有何指教?”
李承乾沉默一下,肅聲道:“四弟啊,如今父皇革新軍製,為的乃是百年之後,放眼長遠。所以這才力促使用募兵製度。而四弟你,僅僅是看到了募兵製度的危害,便要加以製止,這豈不是因噎而廢食麼?”
李泰卻是笑道:“大哥,你這話才是有失偏頗!小弟看得真是長遠……”
“哦,這般說來父皇倒是看得不及你遠了!”一聽到李泰這般說,李承乾趕忙接口說道。
李泰當即露出一個無辜的表情:“小弟可沒有這般說啊!”頓了一頓,李泰嚴肅的說道,“父皇半生戎馬,領軍作戰,戰無不勝,威震諸軍。且有李大將軍、溫仆射這般人物輔佐,方才能自信的說用募兵製度。若募兵一旦開啟,才有能力與魄力統禦諸將。而大哥,你能行麼?”
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盡皆將目光望著這兩兄弟。就連李世民也是目光冷然,看著這言語相鬥的李承乾與李泰。
“你——”李承乾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李泰最後那句反問,不僅僅是在質疑他的能力,仿佛也在嘲笑他的足疾。
猛地一頓木杖,李承乾站立起來,冷冷的看著李泰:“魏王,你這是什麼意思?你在質疑孤麼?”
李泰搖搖頭:“我是在為大唐的明天考慮!”
李承乾還要說些什麼,忽然聽見一聲冷哼:“夠了!”
一聽得這句不容置疑的話,李承乾李泰還有眾朝臣當即不語,皆是垂下頭來,看著地板的紋理。
“好了,太子還有魏王,你們都先下去吧!諸位愛卿,你們也下去吧,今日朝會到此結束。至於這募兵之事,朕思考之後,再做決議!”李世民一臉疲態,一手撐著額頭,另一手揮了揮,示意眾人離開。
眾朝臣對望一眼,同時躬身道:“臣等告退!”
如果您覺得《大唐偵察兵》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