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者初出現在聽眾麵前時,很自然而且無可避免地會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接下來的5秒鍾內繼續維持這份注意力並不困難,可要在以後的5分鍾內繼續維持這份注意力,那就很困難了。一旦失去了聽眾對你的這份注意力,要想再爭取回來,那更是加倍困難。所以,你在第一個句子中就要說出某些吸引聽眾興趣的話。不是第二個句子,更不是第三句。而是第一句!第一句!!
支持主要意念
在較長的講演中,要點可能會有好幾個,但若想持久地引起聽眾共鳴,要點應越少越好,而且對於每一個要點都要有支持的材料。在前麵我們曾經討論過一種支持講演重點的方法,那就是借故事,或出於自己生活的經驗來說明,讓聽眾按講演者的要求去行事。這種類型的例子很受歡迎,因為它正合乎人們的口味,那就是“人人愛故事”。事件或者意外一般是演說者最常用的例子,但它們卻不是用以支持要點的惟一方法。另外,你還可以使用統計數字、依科學方式歸納的圖解、專家的證言、類比、展示或證明等等,這些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使用統計數字
統計數字是用以證實某種情況時,經過挑選,概括的專門數據,它們也能給你深刻的印象,而且很有說服力,特點是它具有證據的功用,是孤立的事例所不能企及的。沙克預防小兒麻痹疫苗所以被認為確實有效,是因為它依據的是全國各地的統計數字。誠然,也有個別無效者,但是那隻是極個別的一種例外。根據這一例外而發表的議論,是不能使為人父母者相信沙克疫苗不能保護自己的孩子的。
但是數字本身容易遭人厭煩,應明智而審慎地使用。在使用時應配合其動態語言,以令其具有鮮活的色彩。
下麵這個事例可以用來說明,把統計數字和我們所熟悉的事物相比較,可以收到加強印象的效果。一位主管認為紐約人太疏懶,他們習慣於不馬上去接聽電話,因而造成大量的時間損失。為了支持自己的論點,他用數字進行了強調:
“每100通電話當中,有7通顯示,在收受電話的人回答之前,有超過1分鍾的耽擱。每天共有28萬分鍾損失在這種方式之下。如果以6個月的時間為期,紐約的這種對時間的耽擱,便差不多和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已經過去的營業時間相等。”
在演講中,僅僅隻提出數字、數量本身,是不會留給人們什麼印象的,它們必須佐以實例。假使可能,還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經驗來敘說。記得在大壩水庫下麵的一個大發電房裏,我曾經聽過一個導遊的解說。他原本可以告訴我們這個房間的平方英尺等數字的,但那樣與我們下麵介紹的他所使用的方法相比較,說服力就會相差百倍!他告訴我們這個房間的寬廣程度,足以容納1萬人在一個規劃的球場上觀賞足球賽,另外每邊的空地還可以開辟數個網球場之用。
在布魯克林中區青年基督徒協會的演說班裏有一個學生,他在某次講演中提到前一年毀於火災的房屋數目。他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有多少間被毀,而是用了一個比喻——假如將這些燒毀的建築並排放置,由此排成的長龍可由紐約接至芝加哥,而且,假如把在火災中喪命的人們每半英裏放置一個,這條慘愁的長龍便又可從芝加哥排到布魯克林。
他所列舉的數字,我幾乎沒有一點印象,可是過了這麼多年,我卻依舊心有餘悸地仿佛看到了那一長列燃燒中的建築,一路由曼哈頓島延伸到伊利諾伊州的庫克縣的熊熊火海。
使用專家的證言
使用專家的證言,也是在講演中應使用的主要技巧。
使用這種技巧常能有效地支持自己所要發表的觀點。不過在使用之前,宜先回答下列問題作為檢驗:
其一,將使用的引述是不是正確?
其二,它是不是取自該人士的專門知識領域之內?比如在討論經濟學時,卻引述的是喬·路易的話,你這樣做顯然隻是在借重他的姓氏,而非他的專才。
其三,引述的對象是不是為聽眾所熟知和尊敬?
其四,該引述是不是確係根據第一手資料而出,而不是個人的興趣或偏見?
在布魯克林商會的演說班上有一個學員,以前他在講到專業化的必要時,常常喜歡以引述安德魯·卡耐基作為開始。他的選擇明智嗎?我看還是比較恰切的,因為他的引述正確,並且他所引述的人夠資格談論有關事業成功之事,因此受到聽眾的尊敬。他所引述的這段佳言,今日仍然值得複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