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宗是以茅山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別。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為中心發展的別稱。它的開創者本名叫陶弘景。話稱,南齊永明十年,它的實際開創者是陶弘景,話說陶弘景本是富家子弟,怎奈家道中落,一日午時,酷日當空,陶弘景行至荒野,遠見三棵華蓋古樹,便急急行於樹下歇息,卻不巧恰入夢鄉,乃夢見上古三清神尊——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通天教主,夢中,三位神尊向陶弘景傳授人典《世經》講述凡間人民苦難,凡間人生百態,生離死別之悲,骨肉分離之痛,貧窮之苦。今幸得你誤入機緣,便授你神筆——三清陰陽尊法筆!入道弟子經神筆點化之後左耳聽陽間,右耳聽陰間,雙眼能見神鬼,打通神經寫真經。而今你便去世間開道教之始,化那一場天劫吧!至於,化天劫一途之方法,唯有解開佛道淵源!雖非你所能,但世間必有人能猜透佛道之淵源……
陶弘景遂開茅山宗一派,收徒傳教,及至唐宋時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極得唐宋皇族宗室的尊崇。他們時被禮請入京,或問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備受禮遇。朝廷又常為茅山宗建觀、賜田產,敕封茅山長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獵。唐宋社會上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當時便有了“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美譽。同時,當初三位上古神尊在陶弘景夢中所托之事也漸漸被茅山宗後輩逐漸遺忘,我們的故事就發生在唐宋時期,那一場天劫即將來臨之時……
以下內容在後麵的正文寫作中,以故事的形式,隨帶著主人公的成長和巧遇慢慢交代出來,也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給以加工後,作為故事內容和主人公發生關係後慢慢交代:
南齊永明十年(492),陶弘景歸隱茅山,自號“華陽隱居”。他繼承楊羲、許謐所傳上清經,悉心搜求散失的楊、許手書上清經訣真跡,編纂了專門記述上清派早期教義、方術及曆史的《真誥》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二百餘卷道經,弘揚上清經法。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上清派的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實際上,當時茅山已成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後來上清派即被稱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後,茅山宗人才輩出,其影響日漸擴大,唐宋時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極得唐宗室的尊崇。他們時被禮請入京,或問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備受禮遇。朝廷又常為茅山宗建觀、賜田產,敕封茅山長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獵。唐代社會上最顯要的道士多來自茅山。當時有“茅山為天下道學所宗”之譽。
宋代茅山宗曆代宗師多得宋室所賜“先生”稱號,至劉混康任嗣法宗師時臻於極盛。哲宗曾召他為皇後孟氏治病。紹聖四年(1097),敕命江寧府將其所居茅山潛神庵擴建為元符觀。徽宗即位後,敕令擴建元符觀為“元符萬寧宮”,並賜劉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劍,又親書《度人經》《清淨經》《六甲神符》賜之。劉混康死後,徽宗追贈為“葆真觀妙衝和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嚴,未有盛於斯時也”。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數百年,一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但仍傳承不絕,且時有高道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