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百靈鳥還是貓頭鷹(1 / 3)

無論是生命過程還是人命過程,都是生物鍾在起關鍵作用。先看看生命過程,當人的胃餓了時,生物鍾就會提醒你:“該吃點什麼了。”吃到一定程度,它又會提醒你:“已經夠了哦。”

大腦裏的布穀鳥

“布穀鳥鍾(德語:Kuckucksuhr)”,產自德國黑森林地區,與同一地區出產的“拉克施爾德鍾(德語:Lackschild~Uhr)”齊名天下。憑借內部設有精巧的齒輪裝置,每當時鍾到了半點和整點,上方的小木門就會自動打開,並且出現一個會報時的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的叫聲,它也因此得名“咕咕鍾”。

不知道您在閱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是否也趕上了“咕咕鍾”的整點報時了。

生物鍾,它並非一台帶有指針和齒輪等零件組成的“鍾”,能夠在生命體內控製時間、空間發生發展的質和量的功能。生物鍾充斥在生物的每個環節,無論人命還是生命過程都離不開它的作用。

生物鍾的具體表現可以分為四類:提示時間、提示事件、維持狀態和禁止功能。

提示時間——指我們在一定的時間必須做某事,到了這個時間,往往就會自動想起這件事來。比如第二天早上想8點起床,到時便會自動起來,當然,不排除為通宵看電影而導致賴床。現實生活中有大部分事物都是時間提示起作用的,比如幾點上班、某時會見某人、愛人生日的獻花、愚人節、趕某趟車等等。

提示事件——遇到某事時,生物鍾可以自動提示另外一個事件的出現。比如有人拜托你將一件東西給甲,當你遇到甲時,“提示事件”的功能就會自動起作用,使你馬上想到這個托付的東西來。比如看到熊貓就會想到:它是中國的國寶,它喜歡吃竹子,它是中國作為友好象征出使國外的使者等等。這些知識是不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我們的腦中,它們必須在生物鍾提示事件的功能作用下才可依次出現在你的大腦裏。

維持狀態——在做某一事時,能夠使我們一直做下去的力量。比如上8個小時的班,就是生物鍾這一功能的體現。這種維持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斷續的,比如你和你愛人的家庭的維係就是斷續的,因為你不能長期呆在家裏無所事事,你必須去工作,去交結,去謀取。

禁止功能——機體某個功能或行為可以被生物鍾終止。比如說看到一個恐怖的事件(如火災),你無論在做什麼,都有可能逃跑,這種逃跑就是對前麵所做事物的終止。如果沒有這種“善意的禁止”,一個人就會出現永不停頓地做事,比如睡覺,如果沒有這種終止,這個人就會長期睡下去,成為“睡美人”(據研究顯示,植物人發生的原因可能與此功能的失控有關)。

相對這四點功能,在人的大腦裏有對應的四個中樞:時間中樞、空間中樞、功能中樞和終止中樞。

有研究者將人腦分為三種類型:“貓頭鷹型”——這種人每到夜晚,腦細胞會進入興奮狀態,如魯迅、福樓拜都喜歡在夜間揮筆著文;“百靈鳥型”——這種人黎明即起,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如姚雪垠、陳景潤,都習慣在淩晨3點開始工作;“混合型”——這類人全天用腦的效率差不多,但相對而言上午8點至10點、下午3點至5點左右效率較高。就整個人群來說,混合型人約占90%左右。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違背生物鍾規律,喜歡采用各種腦興奮措施來消除心理疲勞感,如大量抽煙是作家寫作的興奮劑,詩人則喜歡以酒助興,西方人則喜歡抽雪茄、喝咖啡。一般來說,以上方法並不可取,因為如果常用興奮大腦的方法強迫大腦繼續工作,就會強行改變生物鍾節律,加重心理疲勞,加重細胞損傷,對身體十分有害。

生活中,我們大可不必時時都繃緊神經準備應戰,搞的自己疲憊不堪,而應該根據自己的生物鍾規律,合理安排休息時間,將精力最旺盛的時間留給富有挑戰性和創造力的工作。

不看不知道

“百靈鳥”與“貓頭鷹”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睡眠習慣與方式,有的人是喜歡早睡早起的“百靈鳥”;有的則是偏好晚起晚睡的“貓頭鷹”。沒有好壞之分,這隻是兩種不同的“覺醒—睡眠節律”。

所謂“百靈鳥”式的人,每天都會很早醒來,精神飽滿地投入當天的工作,不過到了下午工作效率就會慢慢降低。當夜幕降臨,“百靈鳥”就會嗬欠連天,欲睡昏昏,他們迫不及待地爬上床,而且很快便進入了夢鄉。順帶說一句,這類人一般很少會失眠。

“貓頭鷹”的人們,早晨醒來後依舊睡意盎然,戀床難舍,需要磨蹭很久,才能勉強地從床上爬起來。“貓頭鷹”們上午的工作效率不高,但到了下午精神便慢慢地來了,尤其是入夜後勁頭會變得最足,哪怕工作至深夜也毫無倦意,如同有用不完的力氣一般,但是迫於第二天還有工作,才勉強上床就寢,不過,這類人即使再早上床也是難以入睡的。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中心”發現這兩種覺醒—睡眠節律的差異,其實與人體的日常體溫周期性變化有所關聯。每當傍晚,“百靈鳥”式的人,體溫會在正常幅度(腋下溫度為36~37℃,口腔溫度比腋下高0.2~0.4℃,直腸溫度又比口腔溫度高0.3—0.5℃)的下限,而第二天早晨開始升高,到上午升至上限;而“貓頭鷹”式的人則正好相反,在傍晚時體溫已上升至正常幅度的上限,深夜後才開始下降。

除了“生性如此外”,這兩種節律的養成也與工作存在著一定的關係。長期從事農業勞動者多屬“百靈鳥”式,因為他們的主要工作都在白天,這類人常常天蒙蒙亮就起床活動,太陽落山後即準備就寢了,而從事腦力勞動的則多是“貓頭鷹”式,他們常常利用安靜的夜晚來工作,於是便顛倒了黑白。

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遵循生物鍾的規律,但是終歸我們還是遵循著“24小時一循環”的規律,於是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了如何順應人體內部規律的“生物鍾養生法”。

1.最佳起床時間:早晨5—6點是人體生物鍾的“高潮”,體溫升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選擇在這個時候起床一般會精神抖擻的。

2.最佳飲水時間:起床後飲水既可以補充前一夜消耗的水分,又可以起到稀釋血液、洗滌胃腸以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在上午10點、下午3點左右飲水能夠有效地補充工作中流汗和排尿所散失的水分,防止人體酸性化;餐前1小時喝一杯水,有助於消化液分泌,促進飲食;睡前飲水,則可衝淡血液,保持其循環通暢。

3.最佳用腦時間:上午8點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能力;上午10點人的精力最為充沛;下午2點反應最為敏感;晚上8點記憶力最強。

4.最佳工作時間:工作效率最高的時段為上午10到下午3點。一般而言,上午適合腦力勞動,而下午則適合體力勞動。

5.最佳打針時間:上午9點時身體對痛覺最不敏感,所以一般選擇在這個時候打針。

6.最佳午休時間:人腦的活動能力在下午1點左右最為低落,所以適宜選擇此時午睡。

7.最佳鍛煉時間:平時上午9點、下午4點以後肌肉溫度高,粘滯性最小,關節最靈活,所以做做健身操可以有效地增進健康。需要注意的是,冬、春季晨練時,頭一二個月應避開早晨6—7點,而夏、秋季早晨5—6點,空氣清新,氣候涼爽,則是鍛煉的良好時機。

8.最佳減肥時間:飯後45分鍾左右,以每小時4.8千米的速度(大約是1小時走10站的速度)散步20分鍾,可以最快地消耗熱量,有利於減肥。

9.最佳刷牙時間:口腔內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中的蔗糖和澱粉產生的酸性物質,會腐蝕和溶解人的牙釉。所以每餐後3分鍾內刷牙是最佳的選擇。

10.最佳吃水果時間:飯前1小時吃水果有益無害;飯後2小時吃水果小腸最容易將營養成分吸收。

11.最佳喝牛奶時間:牛奶中含有一種成分(色氨酸),具有催眠、鎮靜作用,因此喝牛奶的最佳時間為睡前,既可補充營養,又有利於安眠入睡。

12.最佳睡眠時間:人體生物鍾會在晚上10—11點出現“低潮”。因此,睡眠的最佳時間應是晚上9—10點。如果過了晚上11點後還未入睡,那麼過了12點就會較為困難了。

不看不知道

夜貓子和最大風險時刻

一項腦部成像方麵的研究發現表明,“夜貓子”似乎比早起的人在認知方麵更具優勢,至少他們在自然的作息情況下是這樣的。該研究還揭示了大腦控製睡眠需求和醒來需求的機製,讓人頗感驚奇。研究人員認為,發現有助於更好地預測“人何時處於困倦事故的最大風險時段”——根據每天的時間段和已工作的時間來預測相關人員何時處於發生事故(比如飛行操作失誤)的最危險階段。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博士生克裏斯蒂娜·施密特(Christina Schmidt)與合作者在睡眠研究人員菲利普·培格紐斯(Philippe Peigneux)的帶領下招募了16名“早起者”和15名“晚睡者”,用腦部掃描儀對他們進行了警覺度測試。實驗的內容很簡單,就是要求被試者注意電腦屏幕上的數字,當數字發生變化時就按下按鈕。為了讓生物鍾起到作用,被試者將按照自然規律作息進行休息,並在醒後1.5小時和10.5小時分別進行測試。

“早起者”和“晚睡者”兩組被試者在醒後1.5小時的測試中的表現均為良好,但是10.5小時後,“夜貓子”的表現領先。相對於1.5小時的測試及早起者,他們的反應時間縮短了6%。培格紐斯稱,這表明早起型的人醒來後睡眠壓力增加速度更快,睡醒時間越長對認知的影響越大。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人員大衛·丁格斯(David Dinges)表示,這個研究結果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現在進行“最大風險時刻”分析時就要考慮到早起型的人注意力下降更快這一元素了。

隻有在倒時差或者睡眠模式改變時,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才會注意我們的生物鍾。我們大腦的生物鍾需要日夜輪回黑白交替來協調我們身體的功能。身體的所有功能每天都根據生物鍾來運轉,進而影響著我們的生老病死。長期擾亂我們的身體節奏會嚴重地損害我們的健康。

一些研究表明,需要經常上夜班的護士得乳腺癌的幾率比白天上班的人高,而且經常上夜班的人還容易得糖尿病和肥胖症。以下是七條關於人體節奏的重大事實。它們是心理學家羅伯托(Roberto)和史蒂文(Steven)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