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遇到雞毛蒜皮的小事時,隻要沒有實質性的錯誤,我們就不要去糾正它。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戴爾·卡內基是教育專家,也是成功學家,他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老手”,然而早年時,也曾犯過小的錯誤。在他的回憶中說:
“那是一天晚上,我參加一個宴會,宴席中,坐在我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故事,還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話出自《聖經》。他錯了,我知道,我很肯定地知道出處,一點疑問也沒有。為了表現優越感,我很討嫌地糾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位先生一時下不來台,不禁有些惱怒。”
然而此時的卡內基一心隻想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明白,因此,他決定找個證人,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接下來,他寫道:
當時我的老朋友法蘭克·葛孟坐在我身邊。他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於是我就向他求證。葛孟在桌下踢了我一腳,然後說:‘戴爾,你錯了,這位先生是對的。這句話出自《聖經》。’我有些不服,但是也沒有繼續說下去。
那晚回家的路上,我對葛孟說:‘法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
‘是的,當然’。他回答:‘可是親愛的戴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他並沒有征求你的意見,為什麼不保留他的臉麵?’
卡內基用他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誡我們:人生,需要在無關緊要的地方裝糊塗。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放過去,無傷大局,那就沒有必要去糾正。這樣不但能保全對方的麵子,維持正常的談話氣氛,還能使你有意外的收獲——在對方和在場的人的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印象。做人不能太較真,認死理。太認真了,就會對什麼都看不慣,連一個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會隔絕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而無朋。從生態學角度分析,食物鏈,大魚需要吃小魚,小魚需要吃更小的動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而水藻類的微生物存在是不會讓水非常清的,也就是說如果水非常清了,就沒有水藻,就沒有食物喂養上級食物鏈的魚。與之類似,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不能追究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是不是在你身前身後,做的所有事,都是對你有利的,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有意的或無意的,傷害到你身邊的人甚至是朋友,這其實是人之常情。
做人要有容人之心,要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團結大多數人,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不斤斤計較,不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這樣才能成大事、立大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生許多的小錯誤,有的是在稱呼上,如將經理稱為科長,將小姐稱為太太、夫人,甚至連姓氏有時也會搞錯。有的是在談話所表述的內容上,把“第二次世界大戰”說成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莫泊桑”說成了“巴爾紮克”等,諸如此類雞毛蒜皮與談話主題沒有多大關係的小錯誤,發生在談話者之間,你就沒有必要去糾正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了。
人生如此短暫和寶貴,要做的事情那麼多,何必為這種不值一提的小事情浪費時間和精力呢?真正聰明的人,知道該幹什麼和不該幹什麼,知道什麼事情應該認真,什麼事情需要忍耐。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經過長期的修煉。如果我們明確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認真,可以敷衍了事,我們就能騰出時間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該做的事,我們成功的機會和希望就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於我們變得寬宏大量,人們就會樂於同我們交往,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當然,要真正做到不認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善解人意,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思考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