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心生歡喜,幸福朵朵開—星雲大師談幸福(1)(3 / 3)

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無為、無爭、不貪、知足,保持對名利的淡泊心,對屈辱的忍耐心,對他人的仁愛心,做好每天當做之事,享受每一件事情帶來的快樂,自然會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生活中永恒存在的挫折和痛苦,也自然能夠獲得更純粹的幸福。

麵對人生,我們要選擇閑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的心境,選擇一種從容自在的人生態度,既要正視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做到寵辱不驚,也要正確定位自己的人生坐標,做到自在隨意。

曾會學士與珊禪師是多年的好朋友。有一次學士外出,偶然遇到了雪竇禪師,於是他就寫了封介紹信給雪竇,讓他到靈隱寺去找珊禪師,告訴他珊禪師一定會照顧他的。雪竇禪師欣然接受,然後拜別,雲遊去了。

這一別就是3年。一次,曾會學士因為公事,來到了靈隱寺。他突然想起了3年前曾介紹過雪竇禪師來這裏,於是便問珊禪師:“雪竇禪師現在怎麼樣了?”

珊禪師疑惑地說:“沒有這個人呀!是不是搞錯了?”

曾會學士說:“怎麼會錯呢?我親自介紹他來的!”

珊禪師十分為難,派人在寺中的上千僧眾中尋找了個遍,可是找了一上午,也沒有找到這個人。

曾會學士說:“你還記得拿我介紹信的那個人嗎?”

珊禪師搖搖頭說:“沒有啊!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你寫的介紹信呀!”

珊禪師看學士那麼著急想找到這個人,便和學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了每一個地方,就是不見雪竇禪師的蹤影。直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在一個很破的屋子的角落裏找到了正在打坐的雪竇禪師。

曾會學士大喜地喊道:“雪竇禪師!”

雪竇見是曾會學士,也感到十分驚喜,他與珊禪師各自作禮。珊禪師一見雪竇禪師,就看出他將來一定會有不一般的造化。

各自寒暄了一陣,曾會學士問道:“3年前我親筆寫的介紹信你給丟了嗎?為什麼不給珊禪師看呢?害得你住這樣的房子!”

雪竇禪師從衣袖裏取出原封未動的介紹信還給曾會,說道:“我隻是一個雲遊的和尚,沒有什麼渴求,為什麼要請人介紹呢?”

雪竇禪師保持著這樣的平常心:堅信隻要自己努力,就不會被淹沒,因而從未將自己置於某種特殊的位置。他保持著最本真的自我,也在這種平靜與坦然中成就了非凡的人生價值。在雪竇禪師心中,自己隻是一名雲遊僧,無欲也無求,掙脫世俗的誘惑,拋卻名利的紛擾,雖默默無聞卻終成正果。

很多人在春風得意時都容易喜形於色,在沾沾自喜中迷失自我。能夠始終保持低調的行事作風的人卻總是少數,他們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顯山露水,卻往往能在“不顯不露中出頭”,這才是智者的幸福哲學。

【星雲開示】

星雲大師認為,平常心所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四點:

第一,失意事來,治之以忍;

第二,快心事來,處之以淡;

第三,榮寵事來,置之以讓;

第四,怨恨事來,安之以退。

接受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幸福

【智慧分享】

真正幸福的人生,總是難以圓滿。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人生總是“一半一半”,在人生的樂、成、得、生中,包容不完美,才是真正完整的幸福。

【人生道場】

“豈無平生誌,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係舟。”

白居易曾在《適意》中這樣表達過自己對自由生命的向往之情。自古以來,失意的文人墨客常常寄情於山水之間,希望能在遊玩嬉戲的清逸灑脫中陶冶性情,驅除煩惱。

閑來寄情山水,春鳥林間,秋蟬葉底,淙淙流水過竹林;四山如屏,煙霞無重數,荒徑飛花橋自橫。這般景象,可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