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遇,還須相敬如賓
【智慧分享】
我們常常感慨“知音難遇”,卻很少有人考慮如何如何才能與知音長久地保持“心意相通”的關係。一般說來,再親密的人也要有適當的距離,過分親密,稍有疏忽就會覺得對方冷落了自己。久而久之,會影響彼此的感情。
反倒是適合的距離,仍然保持彼此的敬重和神秘,倒是可以相敬如賓,長久地保持綿綿的情義。
【人生道場】
世界上有多少個人,恐怕就有多少種對“知音”不同的解釋。忠孝仁愛之人,自然願意結交忠孝仁愛之士,樂善好施之人,也一定喜歡認識樂善好施的朋友。星雲大師形容這種真正的知音為“必然要心意相通、興趣相投、理念相應、講話默契、甘苦與共、生死不易,這才是真正的指引也。”
但是,茫茫人海,知音難遇,即便我們真的有幸碰到了星雲大師所說的這種友誼,我們可以妥善、長久地保持其中誘人的關係嗎?在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般來說,關係親密的朋友,言談舉止都更為隨便,就好比人們心情不好時總愛對親密的人發脾氣一樣。一時的口不擇言,有時會變成永遠的傷疤。因此,“知音”間的交友之道便在四個字——久而敬之。佛家中常說的“禮敬”,其中的“敬”說的就是距離的意思,點出了人與人之間距離存在的必要性。
在文壇流傳著兩位世界級文學大師的故事:加西亞·馬爾克斯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巴爾加斯·略薩則是近年來被人們說成是隨時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西班牙籍秘魯裔作家。他們堪稱世界文壇最令人矚目的一對“冤家”。他們第一次見麵是在1967年。那年冬天,剛剛擺脫“百年孤獨”的加西亞·馬爾克斯應邀赴委內瑞拉參加一個他從未聽說過的文學獎項的頒獎典禮。
當時,兩架飛機幾乎同時在加拉加斯機場降落。一架來自倫敦,載著巴爾加斯·略薩,另一架來自墨西哥城,它幾乎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專機,兩位文壇巨匠就這樣完成了他們的曆史性會麵。因為同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主帥,他們彼此仰慕、神交已久,所以除了相見恨晚,便是一見如故。
巴爾加斯·略薩是作為首屆羅慕洛·加列戈斯獎的獲獎者來加拉加斯參加授獎儀式的,而馬爾克斯則專程前來捧場。所謂殊途同歸,他們幾乎手拉著手登上了同一輛汽車。他們不停地交談,幾乎將世界置之度外。馬爾克斯稱略薩是“世界文學的最後一位遊俠騎士”,略薩回稱馬爾克斯是“美洲的阿馬迪斯”;馬爾克斯真誠地祝賀略薩榮獲“美洲諾貝爾文學獎”,而略薩則盛讚《百年孤獨》是“美洲的《聖經》”。
此後,他們形影不離地在加拉加斯度過了“一生中最有意義的4天”,製定了聯合探討拉丁美洲文學的大綱和聯合創作一部有關哥倫比亞—秘魯關係的小說。略薩還對馬爾克斯進行了長達30個小時的“不間斷采訪”,並決定以此為基礎撰寫自己的博士論文,這篇論文也就是後來那部磚頭似的《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弑神者的曆史》。
基於情勢,拉美權威報刊及時推出了《拉美文學二人談》等專題報道,從此兩人會麵頻繁,筆交甚密。於是,全世界所有文學愛好者幾乎都知道:他倆都是在外祖母的照看下長大的,青年時代都曾流亡巴黎,都信奉馬克思主義,都是古巴革命政府的支持者,現在又有共同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