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開墾一畝心田(1 / 1)

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星雲大師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如是說,一如著名作家龍應台所說:“跟風景約會的時間長了,行雲流水間,萬物映在眼底,突然悟到:真正能看懂這世界的,難道竟是那機器(相機),不是你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確實,在佛家看來,心是萬事之源,一惡念起,人生如地獄,一善念起,人生就是極樂世界。點亮心燈,我們才能看清自我,看清世間萬物。

有一位小尼姑去見師父,悲哀地對師父說:“師父!我已經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多年,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茹素禮佛,暮鼓晨鍾,經讀得愈多,心中的個念不但不減,反而增加,怎麼辦啊?”

師父對她說:“點一盞燈,使它不但能照亮你,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就可以體悟了!”

幾十年之後,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庵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人們走入其間,仿佛步入一片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住持就是當年的那位小尼姑,雖然年事已高,並擁有上百個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每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會見到自己的影子。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去世,自己也將不久於人世。

後來,她圓寂了。據說就在圓寂前終於她體悟到禪理的機要。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禪房裏悟道。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如同燈再亮卻隻能造成身後的影子。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那就是,點亮一盞心靈之燈。

點亮一盞心燈,才能反觀自己的心靈,其實真實的安樂永遠來自解脫貪嗔癡後內心的寂靜,清淨光明的佛性則是我們解脫自在的源頭活水。正如宋代柴陵鬱禪師的這首偈語所說:“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破山河萬朵。”雖然這顆明珠暫時被各式煩惱塵勞所遮掩,卻絲毫不減它圓潤無瑕的本質,隻待“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星雲大師就是為我們拂去心靈灰塵的一位佛家使者,他12歲出家,誓願將自己的一生奉獻於弘法利生,於是他在中國台灣佛光山建普度眾生的道場,在全世界弘揚佛教精神,用自己的努力把佛家的慈悲精神灑向人間,撫慰世人的苦難。

在弘法過程中,星雲大師曾為當下人開出了一劑在世界上適意而居的“心藥方”:“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信行要緊,老實一個,中直十成,豁達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藥,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於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

看這劑“心藥方”,我們也許會發現淨心的難處,同時也會悟得“塵盡光生”的方法。而本書就是在星雲大師所有開示的基礎上,將這則“心藥方”製成方便的丸劑,讓大家在茶餘飯後方便時,服上一丸,無論你是心靈有疾,還是精神多苦,都可藥到病除,雜念不生。

在這裏,我們可以傾聽星雲大師談舍得、談包容、談隨緣堅忍、談布施、談工作、談成功、談人生等等,每一處都是佛家精神的展現,每一處都是大師苦心的慈悲,每一處都是修煉清淨心的智慧。隻要我們發心去感受,去踐行……

現在,就讓我們在心中開墾一畝方田,用“心藥方”做種子,以虔誠做肥料,培育出一顆“照破山河萬朵”的淨心,讓禪意在每個毛孔裏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