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隻見行動,不見結果——職場蝸牛的效率低下
安妮是廣告公司企劃部的一名員工,在公司裏,大家都叫她“蝸牛”。她在公司裏是最為忙碌的一個,但卻隻能領著勉強維持溫飽的工資。
一次,公司接受了一個價值千萬的大項目,顧客的要求也高。公司為此專門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這個項目主要由企劃部負責,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文案和整體創意。
企劃部分解了一下任務,把相對簡單的文案起草工作交給了安妮。當企劃部其他員工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隻等安妮的企劃稿出來的時候,安妮的企劃稿卻遲遲沒有開頭。按她的解釋,她在構思一個絕好的創意,但公司沒有時間再給安妮了,客戶已經催了好幾次,如果三天內還拿不出方案,將終止雙方的合作。
情況緊急,公司老板讓企劃經理親自起草企劃稿,緊趕慢趕,終於在客戶要求的期限內完成了一切前期準備工作。
7天後,項目順利完成,其他員工都高高興興地領到了獎金,隻有安妮一人被扣發了當月工資。她可能還不知道,自己已經上了公司下個季度的裁員名單。
安妮行動緩慢,效率低下,當其他同事都準備就緒時,她還遲遲沒有開頭。蝸牛總是慢人家一拍,很難見到工作的結果,這不僅影響自己的業績和職場前途,嚴重的時候,還可能給公司帶來不良後果。
老是在行動,卻很難看到任何業績。在職場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整天都在忙碌,沒有任何一個時間空下來,但他們的忙碌卻沒有任何結果。
有的人工作一小會兒就抵上別人幹半天,有的人工作一整天,也沒有看見他的任何成績,當你問他整天都在忙什麼的時候,他也隻能語焉不詳,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忙了些什麼。
有一個人要在客廳裏釘一幅油畫,請鄰居來幫忙。油畫已經在牆上扶好,正準備釘釘子,遲疑了一會兒,他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在上麵。”鄰居覺得有道理,就幫他去找木塊。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時,這個人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一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才鋸了兩下,他們很快發現這鋸子太鈍了,該磨一磨。這個人家裏正好有一把銼刀,就把銼刀拿來了,卻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裝把柄,這個人去附近的一個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下小樹時,他又發現他那把鏽跡斑斑的斧頭實在不能用了。又找來磨刀石磨斧頭,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他又去尋找一位木匠。然而,這一走,就沒見他回來。下午鄰居再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街上幫助木匠從五金用品商店裏往外抬一台笨重的電鋸。
這個人折騰了一天,卻沒有折騰出一個成果。在我們的周圍,我們常常發現一些人整天被折騰得暈頭轉向,結果卻因為做了沒有任何結果而使得他們的忙碌失去了價值。
在許多公司裏,無論領導還是員工,成天忙得暈頭轉向,卻沒有任何工作效益。這樣低效率的企業,在市場沒有任何競爭力。
在工作中減少忙碌,用最少的時間圓滿完成任務,超越公司既定目標,輕輕鬆鬆上班,快快樂樂下班,幹得比別人少,成績比別人好,不但能讓老板滿意,而且還能給自己多留些休閑的空間,給愛情和家庭多營造一些和諧的氛圍,這也是每個人都十分向往的工作和生活。
為什麼隻見努力,不見業績——職場笨牛的方法不對
有兩隻螞蟻想翻越一段牆,尋找牆那頭的食物。
一隻螞蟻來到牆腳就毫不猶豫地向上爬去,可是當它爬到大半時,就由於勞累、疲倦而跌落下來。可是它不氣餒,一次次跌下來之後,又迅速地調整一下自己,重新開始向上爬去。另一隻螞蟻觀察了一下,決定繞過牆去。很快地,這隻螞蟻繞過牆來到食物前,開始享受起來。
第一隻螞蟻仍在不停的跌落中重新開始。
簡單的故事卻向我們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很多時候,方法比勤奮更重要。第一隻螞蟻毫不氣餒的勇氣值得我們借鑒,但是在不斷努力、不斷失敗之後,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想想,尋找一個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或許遠比我們擁有勤奮的態度要來得有效。失敗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要我們繼續努力,更多的是經驗教訓,需要我們從中獲得些什麼,改善些什麼。沒有對失敗的反思,隻是一次次重複失敗,隻能是白費力氣。
事物發展的速度除了取決於勤奮、堅持、勇敢以外,更需要正確的方法。也許有了一個正確的方法,發展的速度會來得比想象的更快。
在一家國內知名的證券公司工作的小李,畢業於國外的一所金融學院,有著令別人羨慕的教育經曆,人生的天平似乎早早地傾斜在他這一邊,他也是公司公認的勤奮員工,但是三年過去了,他仍然隻是一名普通的職員,這是為什麼呢?問題就在其工作方法上。
每一次領導布置一項任務時,小李都會以百分之百的熱情投入工作,他會找到所有需要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後進行大量的統計工作。每天他都在不停地做著統計與分析,每當遇到一項複雜的數據時,他非要弄個明白不可。這種勤奮刻苦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可是效果如何呢?他似乎陷入了一種“分析陷阱”,不能自拔。隨著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他並沒有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
工作不同於學術研究,勤奮篤實的作風固然沒錯,但探究“為什麼”遠不如“什麼對目前的工作有益”更重要。以錯誤的方法工作,直接導致了小李工作效率的低下,雖然消耗了大量精力,也花去了大把的時間,卻沒有形成應該的正比關係產出。
愛因斯坦說曾經提出過一個公式:W=X+Y+Z。這裏,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Z代表不浪費時間、少廢話,Y代表方法。從這個大家公認的公式中我們可以知道,正確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如果隻有勤奮刻苦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而沒有正確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在職場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有的人工作很勤奮,每天都忙不停,但是由於工作方法不正確,效率很低,還常常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工作績效平平;有的人平時很少加班,工作方法正確,能用較少的時間來完成工作,績效相當好。對於前者,或許最初上司會因為你的刻苦努力而欣賞你,但是長期下來,由於工作獲得的結果始終不佳,你的努力幾乎都是白費。這是一個重視過程結果的年代,我們不僅要勤奮,更要用合理的方法做事。
成功需要的不僅僅是勤奮,也不單純與花費的時間、精力成正比,同樣需要方法。隻有正確的方法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才能保證成功!
為什麼整日忙亂,碌碌無為——無主題變奏者行動盲目
一隊毛蟲在樹上排成長長的隊伍前進,有一條帶頭,其餘的依次跟著,食物就在枝頭,一旦帶頭的找到目標,停了下來,它們就開始享受美味。有人對此非常感興趣,於是做了一個試驗,將這一組毛蟲放在一個大花盆的邊上,使它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帶頭的那條毛蟲也排在隊伍中。那些毛蟲開始移動,它們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有頭,也沒有尾。觀察者在毛蟲隊伍旁邊擺放了一些它們喜愛吃的食物。但是,毛蟲們想吃到食物就得看它們的目標,也就是那隻帶頭的毛蟲是否停了下來,一旦停了下來它們才會解散隊伍不再前進。觀察者預料,毛蟲會很快厭倦這種毫無用處的爬行而轉向食物。可是毛蟲沒有這樣做。出乎預料之外,那隻帶頭的毛蟲一直跟著前麵的毛蟲的尾部,它失去了目標。整隊毛蟲沿著花盆以同樣的速度爬了七天七夜,一直到餓死為止。
可憐的毛蟲給予我們最深刻的啟示:沒有目標、無主題的盲目行動隻能失敗甚至是死亡。目標和主題對於我們和我們的行動非常重要,不容忽視。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有可能忘了最初的目標,忙於應付一隻又一隻跑出來的“兔子”,結果忙來忙去什麼都沒有得到。事實上,我們忙碌的最大的問題恰恰在於,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什麼問題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解決的,或者在不知不覺中“跑了題”。例如,想做飯了卻發現家裏沒鹽了,去買鹽時發現旁邊那個沙鍋不錯,買沙鍋之前到另外一家商場比較價錢,結果在那家商場看到了自己喜歡的一個品牌衣服專櫃正在打折……到了最後鹽沒買成,卻穿著新衣服在飯店裏吃飯。這就是無主題變奏。這是造成我們無序忙碌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我們忙而無果的重要原因。
在我們的周圍,我們常常能發現一些行動盲目、毫無計劃的人,整天忙忙碌碌、暈頭轉向,結果卻因為做了大量無意義的事情而使得忙碌失去了價值。
李潔是一家公司的職員,大學畢業後,在求職上並沒有費多少周折,就順利地進入了這家著名的跨國公司。因為她精明能幹,善解人意,很受老板的賞識。進這家公司沒多久,她很快就由普通員工被提拔為經理助理。為此,她工作更加敬業,幫老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和同事關係也很好。
李潔在這裏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得心應手。在這家公司裏,與她同一屆畢業的同學當中,她做得最好。所以,難免會有同學打電話來詢問她一些關於工作上的事情。
善解人意的李潔,每當接到電話,就很積極地幫助他人出謀劃策,幫他們解決工作上遇到的問題。
這樣一來,她就無法專注於有效的工作。經理也批評過她,說你做這些雖然幫了同事、同學,甚至對提高公司其他人員的工作能力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這些事對你來說畢竟都是無效的,這些無效的事遲早會誤了公司和你自己的大事。
但李潔依然故我,每天還是忙忙碌碌的,熱心地做著很多分外事。
一次,總部的老板打電話過來,結果電話一直占線,而這一次老板的電話是通知李潔的經理:有個重要的合同要與他協商。結果,老板一直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把電話打進來。了解了電話占線的原因不是因為李潔的經理在洽談別的生意,而是李潔接了一個電話,正在熱心地幫助別人,做那些無效的工作後,老板一句話沒說就把電話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