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法則42 別做自己不懂的事(3 / 3)

世上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是無所不懂的,這是因為“懂”是相對的,是對某一具體的方麵、具體的人而言的。你在一方麵懂得很多,而在另一方麵懂得卻很少。所以,聰明還是不“聰明”並不是什麼做人的資本,反而是沒有“心機”的表現,根本不值得賣弄。

坦誠承認“不知道”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講過,“就我來說,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以最簡潔的形式表達了進一步開闊視野的理想姿態。可以說,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蘇氏這句名言。無論你多麼偉大,無論你多麼有才能,你也有你不知道的地方,說不知道並不是就意味著你無能,反而在勇敢承認的同時你獲得了更多的稱讚。

有一位學問高深、年近八旬的老婦人。她原是大學教授,會講五種語言,讀書很多,語彙豐富,記憶過人,而且還經常旅行,可以稱得上是見多識廣。然而,人們從未聽到過她賣弄自己的學識或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稱通曉。遇到疑難時,她從不回避說:“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識去搪塞,而是建議去查閱有關專著、資料,以做參考。看到老人的這一切,每個跟她接觸的人才真正懂得了怎樣才能被別人敬重,怎樣才能獲得做人的尊嚴。

心理學家邦雅曼·埃維特曾指出,平時動不動就說:“我知道”的人,頭腦遲鈍,易受約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現成的回答,表現的是一種一成不變的老一套思想;而敢於說“我不知道”所顯示的則是一種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精神。埃維特還說,“如果我們承認對這個或那個問題也需要思索或老實地承認自己的無知,那麼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會大大地改善。”這就是他竭力倡導的態度和人們可以從中得到的益處。

其實,在任何國際學術會議的場合中,如果你注意的話,就會了解雖然開會的屋子裏坐滿了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但大家使用最頻繁的一句話便是“我不知道”,或者是比較文縐縐的“在本項研究主題中,我們沒有足夠證據可得出任何可靠的結論”。

從事任何一種職業的聰明人,都有勇氣承認,“沒有人知道一切事情”的這個事實。他們常常說自己不知道,隨後就去尋找他們所欠缺的知識。承認自己不知道無損於他們的自尊;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是一種動力,並不是說出來就大失麵子的話語,因為自己的“不知道”,反而會促使他們去進一步了解情況,求得更多的知識。

在前往心理醫生那裏求診的病人中,其實有許多是著名的人物和企業家。他們在自己所做的那一行裏是很傑出的,但是在醫生同他們接觸的過程中,卻常常發現他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麵非常幼稚。他們在鑽研提高自己的專長方麵下很多工夫,所以在與工作無關的其他知識方麵就不夠成熟。他們對自己專業範圍之外的簡單問題,也可能毫無所知。

成功者知道,要掌握所有的知識,是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的。所以,他們集中精力成為某方麵的專家。他們知道,“萬事通”的人是失敗者,而成功者隻精通一門或幾門知識。真正的有麵子是在你從事的領域裏能夠出類拔萃。

楚漢相爭時,單就劉邦和項羽這兩位領導者的個人條件來比較,無論是文才、武功、家世、年紀或兵力,項羽都在劉邦之上。然而在善用人才這一項,項羽就遠不及劉邦。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都能在劉邦麾下;而項羽手下唯一的謀臣範增,卻在項羽“萬事通”的個性下不得善終。結果劉邦和項羽誰有成就,學曆史懂曆史的人都知道。

坦白承認“不知道”的領導者,才能接受屬下的諫言,集百家之長於一身,成為最後的成功者,也是獲得最大麵子的成功者。作家斯蒂芬·馬洛在其某部作品中,讓其中的一個人物說過這樣一段話:“我想,英語裏最討人喜歡的幾個字也許是I don't know(我不知道)。這句話可以作為跳板,使我感到驚奇並使你揭開對每個人來講都會有的奧妙。”

做人就要敢於坦誠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和不知道,不要為了麵子,強把自己說成是“萬事通”,讓自己真正的大失臉麵。要知道知識是從“不知道”裏麵去爭取的,而不是從你說“知道”裏麵去欺騙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