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表現出看起來匆匆忙忙的樣子——匆忙會顯得你對自己和時間缺乏控製能力。要讓你自己始終看上去從容不迫,似乎你胸有成竹地知道所有的事情最終都會為你所控。
一位總裁為公司管理層工作效率不高而憂慮不已。大家都很勤奮,看上去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的樣子,但卻很難看到明顯的成效。一位效率專家經過調研,對他說:“我給你提出一個計劃,隻用幾分鍾,就能對大家解釋清楚。你把這個計劃付諸實施,看看效果如何,如果覺得滿意,再給我你認為合理的報酬。”
幾周之後,效率專家就收到了一張數萬美元的支票,總裁在電話中說:“現在員工已經能夠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怎樣能夠更好地完成任務,怎樣才能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您為我們上了難得的一課。”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神奇”的時間計劃:一天結束時,在你離開辦公桌之前,把第二天要做的重要事務列個清單,再按照重要性程度為它們標上序號;第二天準備工作時就嚴格按照清單上開列的項目處理事務。
簡單的往往卻是有效的。讓我們忙得暈頭轉向的往往並不是那些所謂的巨大的勞動量,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工作、該先做什麼,這就是因為我們缺乏安排時間的藝術。效率專家為我們設計的這個簡單的計劃讓我們那雜亂無章的工作變得頭緒分明,而原本令人透不過氣來的工作節奏也變得舒緩起來,原來,時間不是不夠用,而是你沒有善加利用。
時間是一種資源。掌握了時間安排的藝術,時間便會生機無限。
就在忙碌成為理所當然的現代生活當中,如何有效創造個人時間,從忙碌中擠出時間來,正是一個人展現手腕與眾不同的地方。那麼如何利用這種資源呢?
首先,要把時間看成可運用的東西。
扣掉睡眠和用餐等生理時間、上班時間、通勤時間之後,你或許覺得個人時間所剩無幾。不過切勿斷言“情況果真如此”,還請仔細反省一番。你是否在浪費光陰?譬如,發呆似的守在電視機前,由於懶得關掉節目就一直觀賞下去——你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呢?事後隻覺腦袋空空。這種情況之下,毫無疑問地你是在浪費時間。
行事漫無目標,時間就要呆滯死亡。反之,隻要胸有成竹,時間就隨之生動起來。
其次,如果集中專注某項工作的話,可避免徒然浪費光陰,從而形成密集而活絡的時間。
為了避免浪費光陰,主動活用時間是很重要的。要把時間當作完成工作、享受休閑、充實人生的重要資源妥善掌握。
倘能扭轉觀念,就連那些成天叫嚷時間不夠的人,也會發現5分鍾或者10分鍾的零碎光陰迎麵而來。盡管一日當中忙裏偷閑隻能賺一、兩個鍾頭的時間,然而日積月累一年下來成果可不得了。
從“無”到“有”的觀念轉變乃是創造時間的積極條件。
盡管如此,發呆的時間也很重要,因為可以借此緩解身心壓力,或者進行冥想構想……對於忙碌的工作時間和輕鬆休閑時間,雙方麵都要保持均衡,妥善掌握為宜。
總之,永遠不要表現出看起來匆匆忙忙的樣子——匆忙會顯得你對自己和時間缺乏控製能力。要讓你自己始終看上去從容不迫,似乎你胸有成竹地知道所有的事情最終都會為你所控。
統籌時間的藝術
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他把自己的每個工作日都分成“三天”。“第一天”是從早晨到下午2點。他認為這是最寶貴的時間,用來安排最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下午2點到晚上6點。這時身體已經比較疲倦,這段時間安排做些比較輕鬆的工作。“第三天”是從晚上6點到午夜,這段時間是身體的低效期,可以用來參加會議、看書,等等。
把一天當作三天來統籌安排,才能夠有效地運有時間,全力去生活。
有效地運用時間,就是要使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十分充實。在長期的展望中,明確地擁有一個堅定的戰略意識,為實現這個戰略而采取明朗的、樂觀向上的行動,這是理想的時間活用的要點,也是幸福人生的根本原理。
亞爾諾德·白尼特在他的《如何利用一天的24小時》中寫的一段話對我們很有啟發:
“時間的賜予,真是每天的奇跡……你在每天清晨醒來的時候,在你的生命世界裏,你就有還沒有使用的24小時,它們是完完全全屬於你的,這是你所擁有的最珍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