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村的東頭有一座生意興隆的榨油磨坊,它的主人是村裏的財主殷老爺。殷老爺名下除了這座祖傳的榨油磨坊外,還有一片二十畝的桑園和八十畝上等的良田。這些都是他老人家一生打拚積攢下來的家業。
殷老爺這一生幾乎別無所憾,唯一遺憾的是偌大的家業竟然後繼無人。這倒不是說殷老爺膝下無所出,他的兩任妻子一共給了他五個如花似玉的女兒。雖然這五個女兒個個聰明伶俐、人見人愛。隻是,按照鄉人的觀念,沒有兒子終究是一個絕戶兒。因此,這便成了殷老爺最大的心病。
一開始,殷老爺並沒有動到招贅的念頭。當殷家大姑娘到了該出嫁的年齡時,殷老爺正值壯年,他認為自己還年輕,完全有可能生一個兒子,就毫不猶豫地一揮手,讓一個在城裏開錢莊的男人帶走了性情爽利的大姑娘。
當有人向二姑娘提親時,殷老爺覺得自己也不算老,應該還有戲,說不定哪天就能生一個兒子。於是手一揮,秀外慧中的二姑娘便跟著鄰村的大戶走了。
當三姑娘到了適婚年齡時,上門提親的人幾乎踩斷了殷家的門檻。因為四鄉八鎮的人都知道,殷家三姑娘不僅人長得好看,也是持家的一把好手。然而,一向對嫁女很是爽快的殷老爺此時反倒有些猶豫了。
那年殷老爺已經五十有一,男人在這個年紀生兒子不是沒有可能,隻是機率比較低。做事一向思謀周密的殷老爺開始在自己的期盼中謹慎地加入了更多的實際考慮。於是,他把那個剛滿十六歲且不太會理家的老四推給了那位人稱“蘇半城”的鄰鎮富豪,而將能幹的老三留在家中。
又過了兩年,殷老爺漸漸地看開(也有人說是殷老爺漸漸地絕望了),看來老天爺是不會給他一個兒子了,他便動起了招贅的念頭。看看家中僅剩的兩個未嫁女兒,殷老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三姑娘。
他這麼選擇是有道理的。雖然五姑娘是老小,最得他的歡心,且平時在琴棋書畫上狠有兩把刷子,簡直不像是莊戶人家的女兒。但是,要支撐起殷老爺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業,那琴呀詩的可比不上掃帚和算盤管用,而這些正是三姑娘的強項。
於是,殷老爺咬咬牙,讓心尖尖上的老五嫁給了城裏的舉人姚老爺,而將已經二十歲的三姑娘繼續留在家中。
看著年歲有些大了的三姑娘,殷老爺倒並不是很愁煩。鄉下人,隻要家裏有點錢糧,姑娘再有幾分姿色,是不愁沒人上門的。然而,他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鄉裏的風俗,如果不是家裏實在窮得揭不開鍋,誰家也不會舍得讓自家的兒子像女人一樣“嫁”到女方家去的,那簡直是有辱門庭的一件事,會被鄉鄰戳脊梁骨的。而且,這幾年正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除了那好吃懶做的,隻要是勤快一些的人家都有一口能多養一個人的餘糧。且殷老爺一生勤儉,最看不得的就是那好吃懶做之人。因此,三姑娘(毋寧說是殷老爺)的選擇餘地就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