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皇後的屍體沒有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樣拋屍荒野,漢書說的很明白,葬於長安城南的桐
柏亭附近。漢宣帝即位後,將其曾祖母衛皇後改葬於長安城覆盎門外南北大道之東,其陵
墓稱“思後園”。又“置園邑三百家,長丞周衛奉守。”追諡曰“思”。又稱“孝武衛思
後”。是最早的有獨諡號的皇後,自她之後,曆代皇後在丈夫的諡號之後也開始有了形容自
己的獨立的諡號。空棺的是勾弋夫人,昭帝欲為她改葬,開棺發現無屍體,隻有鞋子。根據史記和漢書,衛後生一子三女,隻有衛長公主和衛太子劉據確定為衛皇後所生,其
餘兩女並沒有注明。根據索隱注其他兩女為諸邑公主和石邑公主,漢書記諸邑公主死於巫蠱
之禍,石邑公主史書無事跡記載。被傳為董仲舒之墓的下馬陵很有可能就是衛皇後的墓,考
察現在下馬陵的位置,第一,下馬陵如果正南下去,則正好是考古探明的杜城的範圍,下馬
陵的位置也正好在漢長安南邊,不過相距很遠,第二,無論說衛子夫葬在長安城哪個城門
外的大道東邊,下馬陵的位置都是符合的,因為杜城在今天西安的東南方向,而漢長安城在
今天西安城的西北方向。若董仲舒的墓為下馬陵,疑點就在於,漢武帝雖然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搞獨尊儒術,但是
董仲舒的核心學說天人感應,卻沒有得到武帝的足夠賞識,董仲舒死後,以董仲舒的地位,
武帝是否會讓官員在他墓前下馬,很成問題,若下馬陵為衛子夫的墓,那麼按照後陵製度,
官員下馬是肯定的,至於說為什麼偏偏在諸多漢墓中要講這座墓為下馬陵,很可能它在西漢
時期的封土就不如正常後陵那麼高大,位置又如此遠離帝陵,故有可能特別用下馬陵這樣的
名字來突出它。“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當時的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這是衛子夫從歌女到皇後,一人得誌,全家富貴的傳
奇。衛子夫出身卑微,原來隻是一個歌女,後來躋身於一朝皇後之列,成為虎威皇帝漢武帝
的第二位皇後。衛子夫的經曆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自己一家人的命運,其
弟衛青、外甥霍去病都是漢代曆史上著名的抗擊匈奴的英雄。然而,衛子夫在後宮複雜的環境中,做了38年的皇後,並不是獨霸天下,而是處處小
心,謹小慎微,以恭謹謙和贏得漢武帝的恩寵,贏得了大臣和後宮人等的尊敬。在後來的日
子裏,因為衛子夫年老色衰,漢武帝移情別戀。雖然武帝後宮寵幸的嬪妃不少,但是因為衛
後小心謹慎,所以漢武帝對衛後還是很信任的。漢武帝每次出行,都把後宮事務托付給皇
後。據記載,衛子夫謙遜的德行,是從自身做起的。衛後對衛氏子弟的管教格外嚴格。如弟
弟衛青的四個兒子都不成器,衛後流著眼淚向武帝報告,請求武帝削奪衛氏子弟的封賞。武
帝就說:“吾自知之,不令皇後憂也。”終於有一天,衛青的少子因為罪惡極大,依照當時
的法律被殺,武帝一並削奪其了他幾子的封爵。之後,出於對衛子夫的尊敬,武帝對一位劉
姓的大臣說,夫人肯定非常傷心,你馬上到她那裏去,安慰她,並代表我向夫人道歉。那位
大臣回來說,夫人非常痛苦,也很感激皇上。太子就是衛子夫的兒子劉據,比較寬厚,對武帝的酷吏的做法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經常
平反冤獄,雖然得到百姓的口碑,但是武帝用的那些酷吏都不喜歡太子。所以“群臣寬厚長
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毀之”,於是太子譽少而毀多。衛後擔心兒子這樣做會違背武
帝的意思,得罪武帝,經常把兒子叫來勸誡:“作為太子,你要經常揣摩父親的心思,理解
父親的意圖,按照父親的要求去做,而不能擅自作主,做一些與父親的想法不一致的事,比
如平反冤獄。這本是你父親製造的冤獄,你卻給予平反,不是否定你的父親嗎!”然而,武
帝聽說後,雖然不喜歡太子的“仁政”,但是認為太子的做法正確,衛後不對。這事就把衛
後謙虛謹慎的態度顯示出來。衛後和太子的關係很好。太子每次去見衛後,總會多待些時間,這是很正常的事。漢武
帝身旁有個宦官叫蘇文,喜歡挑撥是非,他知道漢武帝不喜歡太子,竟然挑撥起漢武帝、皇
後與太子之間的關係。他把這事向武帝打了小報告,說:“太子一天到晚在皇後宮裏,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