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順應大局,洞明世事:提前打好應變牌(1 / 3)

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裏說:“詩人對於宇宙,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對於世間事,如果能夠洞明其理,一切從大局出發,事前就料想到事情的將來麵目。這樣就能動靜自如,屈伸有道,施展靈通之能事,打好應變牌。

暫時妥協也是一種變通

暫時的妥協不是懦弱膽怯,恰恰是為自己找個保險的出口,已備後戰。

“妥協”是雙方或多方在某種條件下達成損益不對等的結果,它是一種暫時性的策略,是一種韜晦之法。在解決問題上,它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更好的方法出現之前,它卻是最好的方法。

在有些時候,奮起抗爭不起任何作用,反而會使事情向更不利的方向發展;如果退而選擇用百倍的忍耐為既定目標暗中積蓄力量,則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妥協是通往成功的曲折道路,是在冷靜中窺視時機,然後準確出擊。

隋朝的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即唐太祖)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有目的地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他遭到隋煬帝的猜忌。

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頓生疑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就問:“會死嗎?”

王氏把這個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隋煬帝對自己起疑心了。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低頭隱忍,等待時機。於是,他一麵向隋煬帝表示忠心臣服之意,一麵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此舉頗見效果,隋煬帝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試想,如果當初李淵不主動低頭,或者頭低得稍微有點勉強,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煬帝除掉了,哪裏還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每個人都能準確地回答這些問題:將拳頭筆直伸著打人有力呢,還是先將拳頭收回來再打出去有力呢?是身體筆直跳得高呢,還是先將身體蹲一下跳得高呢?這是生活常識,沒有人會答錯。先退後進,以退為進其實也是辦事常理,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運用自如的。

為什麼呢?對別人委曲求全是件很沒麵子的事。許多人寧可折斷腰杆,也不肯讓麵子稍稍受損。這當然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無可厚非。但那些幹大事的人卻另有選擇。

漢高祖劉邦曾率軍討伐匈奴,被打得大敗。劉邦死後呂後主政。匈奴冒頓單於想趁機攻打漢朝,隻是苦於師出無名,便送來一封信,想激怒呂後挑起戰事。信中說要娶呂後為妻,代替劉邦當皇帝。

呂後大怒,想斬掉來使,立即出兵。大將樊噲氣憤不平,表示願領兵10萬,“橫掃匈奴”。這時,名將季布堅決反對出兵,他的理由是:現在高祖剛去世,國內人心未定,戰爭的創傷尚未平複,怎麼能因一時之辱,置天下安危於不顧呢?

呂後冷靜下來,覺得季布的話很有道理,於是就命人寫了一封非常謙卑的信:“大王不忘懷於我,給我來信,想我年老色衰,發齒脫落,行步失度,哪配得上大王您呢?現在奉上我平日乘坐的禦車兩輛,良馬八匹,給大王乘坐。”

冒頓也是一代英雄,見了此信,找不到出兵的借口,隻好暫時打消了大舉入侵中原的念頭。

妥協是在不利形勢下所作的明智選擇。鬥爭處於劣勢時,對方往往提出無理要求,我們隻好暫時讓步,滿足其要求,以待危機過去再解決。這樣不僅給自己贏得了時間做更充分的準備,還能削弱對方的銳氣,使得整個形勢向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妥協同樣也是要把握火候,適度進行的。隻有在采取進攻手段實在不能奏效的時候才能采用的,遲了早了都是有弊端的;而且不能為了妥協而妥協,我們最終是想要成功的,所以隻要看準機會就要及時反攻,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坦然吃虧,變通待物

善於變通的人懂得,在一定條件下,吃虧是福,會吃虧的人才會成功。

可能有人會問,吃虧就是吃虧,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麼能說吃虧反而是福呢?我們不妨從變通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吃點虧,一是內心平靜,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觀者的同情,落個好人緣;三是這次雖吃點虧,但因獲得了道義上的支持,下次可能會得到的更多,何虧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發點不義之財的人心理上能安穩嗎?而且還會失去人緣,落個壞名聲。因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後的路,得不償失。所以,吃虧表麵上是禍,其實是福;占便宜表麵上是福,其實是禍,這就是做人應該懂得變通的道理。

據說有個砂石老板,沒有文化,也沒有任何背景,但他的生意卻出奇的好,而且曆經多年,長盛不衰。說起來他的秘訣也很簡單,就是與每個合作者分利的時候,他都隻拿小頭,把大頭讓給對方。如此一來,凡是與他合作過一次的人,都願意與他繼續合作,而且還會介紹一些朋友,再擴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戶。人人都說他好,因為他隻拿小頭,但所有人的小頭集中起來,就成了最大的大頭,他才是真正的贏家。

的確,吃虧是最賺的做法,會吃虧的人是最智慧的贏家。那個砂石老板的成功就很有力地說明了吃虧是福的道理。這個道理道出的是一種瀟灑的生活態度和高明的做人策略。

做人的可貴之處是樂於退讓,事實就是如此,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順利解決。

西漢時期,有一年過年前,皇帝一高興,說下令賞賜給每個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羊時,一名負責分羊的大臣犯了難,不知怎麼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臣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

那位牽走瘦羊的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那名大臣來說,吃虧不正是福嗎?

吃虧者能讓人們覺得他們有度量而加以敬重。這樣,吃虧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們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們幹事業時,別人也肯給予支持,給予幫助。他們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寬廣又能吃虧的人。相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有哪一個不是心胸狹窄、愛斤斤計較、不肯吃虧之輩?由此可見,吃虧是大大的福。

和順商店的劉老板經營有方,生意興隆。有人問他:“你的經營之道是啥?”他脫口回答:“吃虧是福。”並且進一步作解釋:“我把顧客奉為上帝,寧願少賺點錢,也決不讓顧客吃虧。在我這兒買東西,百挑不厭,包退包修,上門服務,負責到底。這些都受到廣大顧客的歡迎,上門購物的人自然就絡繹不絕了。在一段時間內,在有的商品上,我少賺了,甚至吃了虧,但從長期看、總體看,我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所以我相信‘吃虧是福’”。

吃虧是福,吃小虧占大便宜。世上有多少人為了自身的利益,為了不吃虧,少吃虧,或為了多占他人便宜而演出一幕幕你爭我奪的人間鬧劇。豈不知吃虧與占便宜就像禍和福一樣,可以相互轉化。

多多吃虧吧,隻有吃盡眼前虧,才能不吃後來虧;隻有肯吃細小虧,才能不吃滅頂虧;隻有吃得虧中虧,才能做得人上人。

大處著眼,小處入手

從大處著眼可以統籌全局,從小處入手則可以用於毫末。

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非常多,但願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卻非常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我們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製度,缺少的是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嚐輒止、眼高手低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

蘇東坡不僅是一位文學大家,也是一位著名畫家。有一天,蘇東坡向一位來看他畫作的朋友解釋為什麼長時間以來,他的這幅畫作一直都沒有完成。他說:“我在這個地方潤了潤色,使它變得更加光彩些,使麵部表情更柔和些,使整幅畫作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更具有觀賞性。”

那位參觀者聽了,脫口說道:“這些都是些瑣碎之處,不大引人注目啊!”

蘇東坡回答道:“情形也許如此,但你要知道,正是這些細小之處使整個作品趨於完美,讓一件作品完美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總是於細微之處用心、於細微之處著力,這樣日積月累,才能漸入佳境,出神入化。

有些人做事重大略小,因而一事無成。真正的成事之道是:不急於做大事,而重在做小事。所謂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就是:看問題要識整體,做事情要具體。換言之,做事情絕不能隻有大的想法而無小的手法。這就需要你在做事時留心細微之處。

追求完美的細節,需要高度的責任心、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態度,它要求你必須付出數倍於別人的努力,才能取得超越他人的成就。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完成的事情和最容易完成的事情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簡單的事情。而成功就在於重複簡單的事情。

做大事的人一定要安心於做小事。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小事和大事的辯證關係。

老子又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的大事都要從小事做起。賺一元錢是小事,但賺一百萬是大事,哪有賺不到一元錢的百萬富翁呢?天下的難事都要從易事做起。認一個字很容易,學一門學問是難事,哪有不識一字的學問家呢?

我們千萬不能自大地認為自己是個“做大事,成大器”的人,而不屑去做小事。要知道,連小事也做不好的人,別人如何相信他能做大事呢?“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抱著隻想“做大事”的心態去經營人生,那麼失敗的可能性會非常大!

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因為它“凡”、它“小”,人們常常看不起,而不屑去做。然而,“汪洋大海彙聚於小溪”的道理卻是人人皆知的。可惜的是不少人並沒有從中受到教益。

很多時候,我們鄙棄瑣屑小事,如果任其積累,它們會像債務一樣令人焦慮不安。應該先做小事,而不是先做大事。一旦我們不停地關注那些我們能夠完成的小事,不久我們就會驚異地發現,我們不能完成的事情實在是微乎其微的。

能屈能伸才能遊刃有餘

“屈”的姿態不是一種壓抑的萎縮,而是一種變相的、自如的伸展。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榮辱之間,本來是浮沉無常,忍得一時委屈圖長遠之計,這是誌在四海者不可或缺的功夫和修行。

屈,是一種難得的糊塗,一種“水往低處流”的謙恭;是困境中求存的“耐”,是負辱中抗爭的“忍”;是名利紛爭中的“恕”,是與世無爭中的“和”。伸,是以退為進的謀略,以柔克剛的內功,以弱勝強的氣概;是“無可無不可”的兩便思維,是“有也不多,無也不少”的自如心態,更是“不戰而勝”的變通策略。

為人處世要能屈能伸,隻有這樣才能於逆境中奮起,最終辦成大事。

漢初名將韓信年輕時家境貧窮,而他本人既不會溜須拍馬,做官從政;又不會投機取巧,買賣經商。整天隻顧著研讀兵書,最後,隻能背上家傳寶劍,沿街討吃。

有個財大氣粗的屠夫看不起韓信這副寒酸迂腐的書生相,故意當眾奚落他說:“你雖然長得人高馬大,又好佩刀帶劍,但是隻不過是個膽小鬼罷了,你要是不怕死就一劍捅了我,要是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說罷,雙腿架開,立了個馬步。眾人一哄圍上,且看韓信如何動作。

韓信打量著屠夫,想了一想,竟然彎腰趴地,從屠夫褲襠下邊鑽了過去。街上的人頓時哄堂大笑,都說韓信是個膽小鬼。

韓信忍氣吞聲,從此閉門苦讀。幾年後,各地爆發反抗秦王朝統治的大起義,韓信聞風而起,仗劍從軍,終於得到漢王劉邦的重用,設壇拜封為大將,統領全軍,爭奪天下,威名四揚。

韓信忍胯下之辱而圖蓋世功業,成為千秋佳話。假如他當初爭一時之氣,一劍刺死羞辱他的屠夫,按法律處置,則無異於以蓋世將才之命來抵償無知狂徒之命。假如他當時圖一時之快,與淩辱他的屠夫鬥毆拚搏,以效益量計,也無異於棄鴻鵠之誌而與燕雀爭論。韓信深明此理,寧願忍辱負重,也不願爭一時長短而毀棄自己長遠的前程。這樣變通,不是屈服,而是退讓中另謀進取;不是逆來順受,甘為人下,而是變通求全,以便我行我素,一旦時機一到,他就如同水底的潛龍衝騰而起,施展才幹,創建功業。

古來先哲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學”,原本是效法自然、模仿萬物的變通經驗的總結。一屈、一伸原是人與萬物的本能,也是處世求存的智慧。本能是先天的潛力,智能是後天的功夫。

動物界的刺蝟可以說是能伸能屈的智慧的化身了。你看它身處順境時拱著小腦袋,憑借著滿身的硬刺,橫衝直撞;當它身處險境時,則縮回腦袋,把自己裹成一個刺球,讓敵人無隙可擊。

馮夢龍在其著作《智囊》中說過,認為人與動物一樣,當形勢不利時,應當暫時退卻,以屈為伸,否則,必將傾覆以至滅亡。蠖會縮身體,鷙會伏在地上,動物都有這樣的智慧,以此來保全自身,難道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嗎?當然不是。人更應該學會保護自己,以期發展自己。

在生活、事業處於困難、低潮或逆境、失敗時,若運用“屈”的智慧,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該屈時不屈而伸,必然遭到沉重打擊,甚至連性命都保不住,那樣,還有什麼資格去談人生、談事業、談未來、談理想呢?

馮夢龍的屈伸分寸之說,通俗易懂,古今結合,事理結合,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縱觀曆史,有多少像韓信一樣的人物,為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時候,使用了屈伸之術,從而保存自己,待時機一到,便東山再起。曆史證明,善於使用屈伸之術,該屈則屈,該伸則伸,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成就大業的重要途徑。

可見,能屈能伸是一種變通策略,隻有掌握了屈伸的技巧與分寸,才能披荊斬棘,無往而不勝。

改變心態,控製自己的情緒

快樂的源泉不在於環境,而在於自身是否擁有良好的情緒,這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控的。

每個人的情緒都會時好時壞。戴爾·卡耐基說:“學會控製情緒是我們成功和快樂的要訣。”實際上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心裏的感覺更能影響我們的生活了。每個人的一天中說不定會遇到這樣和那樣不順心的事情,天災人禍隨時會降到你的頭上,還有疾病的襲擊,如果你總是悶悶不樂地活著,時常感到憂慮、憤怒,那你的人生將淹沒在痛苦的洪流中。

比如憤怒,它就像人體中的一枚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在關鍵時刻不能讓你的怒火左右自己的情緒,不然你會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