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聲悶響,那聲帶著拐彎的慘叫,足以證明秦天德的右手產生的巨大疼痛,可秦天德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家夥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王君曉不是傻子,秦天德對他的良苦用心隨著那聲帶著拐彎的慘叫,隨著秦天德隨後的大罵,他已經全部感受到了,可是秦天德為什麼要幫自己?
他可以肯定,秦天德用右手擋在他的頭部與石柱之間的那一幕沒有人看見,一是因為當時的情形被秦天德身形阻擋,二是因為其他官員在那一刻紛紛側目,不敢觀看,以至於現在看向他的眼神還帶有濃濃的不解。
秦天德難道總喜歡用這種手段來幫助別人麼?
“國師大人,‘喜上加喜’不是那樣用的。”
王君曉的回答讓秦天德錯愕了片刻,但趙鼎範同這種究竟官場沉浮的老家夥立刻聽明白了其中的含義,王君曉居然向秦天德服軟了!
很快秦天德也明白過來,臉上露出喜色,伸手扶起了跪在地上的王君曉:“王大人,眼下各地災情嚴重,朝廷正是用人之時,本國師決定推行以工代賑之策,需要你帶領翰林學士院與戶部同策同力,至於令堂,我會派人接至臨安,你不用操心。”
以工代賑!
這秦天德難道是又打算跟趙鼎開掐了麼?
難道他打算借著災情,在朝堂中展開一番清洗?
難道說他跟王君曉鬧得這一出是演戲麼?
為什麼秦天德居然會放過王君曉,而且還放權給翰林學士院?
王君曉難道從此要成為翰林學士院的魁首?要不然為何秦天德會說讓他帶領這樣的話來?
一時間朝中百官思緒萬千,想法不一,但目光卻是齊齊的轉向了左側首位的左相趙鼎。
趙鼎當年被秦檜和秦天德共同參劾,迫使趙構將其罷官發配淮陰編管,可以說以工代賑就是引子!
沒人不知道當時是秦天德提出以工代賑之策後,遭到趙鼎大力反對,並且以此上奏,參劾秦天德,結果引來了秦家叔侄的反撲,以至於落得罷官編管的下場。
如今秦檜已死,秦天德權勢更盛當年的秦檜,再度提出此策,是想報複趙鼎麼?
趙鼎也感覺到了同僚們的火辣目光,他輕咳一聲,站了出來:“官家,老臣附議國師提出的以工代賑之策!”
此話一出,朝中頓時一片嘩然,看向趙鼎的目光中立刻參雜了許多異樣的東西,其中比較直接的是鄙視和冷笑。
李光皺了皺眉頭,沒想到趙鼎居然會晚節不保,向秦天德低頭,然而讓他將眉頭皺的更緊的是,參政知事張浚同樣站了出來:“老臣亦讚同此策。”
這一下李光懵了。他不想趙鼎張浚,這二人在淮陰待了好久,親身經曆了淮陰的那種以工代賑。
由於淮陰治理有方,其安定繁榮遠超周邊各縣,因此一直都有大量的流民遷徙。這些流民,大多都是身無長物衣食無著落的貧苦百姓,他們遷入淮陰後,並沒有給淮陰帶去任何的麻煩,靠的就是淮陰推行的以工代賑。
流民新至,需要食物糊口,需要房屋遮風擋雨,而淮陰縣衙提供米糧,組織流民修改房舍,鋪築道路,開墾荒地,所付出的就是每日的三餐以及極少量的工錢。
而百姓有了盼頭,有了生活來源,分外珍惜這難得的機會,根本沒有什麼人會偷雞摸狗,異常的老實安分,因此淮陰從不足千戶的中下縣一舉變成了三千戶以上的緊縣,而且還是異常的繁榮安定。
勞力中除了流民,還有囚犯,那些罪行不重的犯人以工代罪,不用監工用皮鞭抽打,各個異常的賣力,誰也不敢偷奸耍滑。
這一幕震撼了趙鼎,也讓趙鼎真正體會到了以工代賑的好處。此刻災情嚴重,災民無數,若是朝廷隻靠撥款賑賑濟,代價太大,遠不如以工代賑。
所以趙鼎第一時間出言讚成。
張浚話音落下,樞密使胡銓、工部尚書陳規等從淮陰返京的官員紛紛出言附議,他們都是親身體會過以工代賑好處的。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一時間朝中“附議”之聲一片,秦天德聽著這片附議聲,嘴角向上翹起了彎。
看來當年在淮陰種下的種子終於開花了,以工代賑在無任何阻擋。
然而就在此時,一個極不和諧的刺耳之聲響起:“官家,老臣有異議!”
說話的是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