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章 三黨現秦達獨領朝權(1 / 2)

變天了,皇宮內變天了,臨安城變天了,整個大宋變天了。

雖然秦檜兵變逼宮,試圖迫使趙構退位,將皇位禪讓給恩平王趙琢的大逆之舉失敗了,但是趙構依舊退位了,隻不過將皇位禪讓給了普安王趙眘。

秦檜的叛亂使得朝中秦檜黨羽人人自危,自是無人敢在這種要命的關頭發出什麼異議,後宮中最有話語權的韋太後也沒有出言反對,禪讓之事就這麼波瀾不驚的過去了。

禪讓、登基大典過後,一個月的時間內,朝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之所以說這種變化是較大的而不是翻天覆地的,因為此次的秦檜叛亂並沒有在朝野內外引發太多的抄家滅族之事。

除了參與了秦檜叛亂過程的那些秦檜黨羽,例如三衙的三個副都指揮使吳罡、王友良、李存義被下旨抄家,株連三族;原樞密使因為配合秦檜調動三衙兵士被打入天牢;還有宮中一些等級較高的太監因與秦檜勾結方便行事被處死等,並沒有導致更多的人被株連。

與曆史上任何一次叛亂被平後的影響比起來,此次的影響小了許多,僅僅從被處斬的人數上就能看的出來。

不過王友良和李存義叛亂當日就被格殺,而吳罡在叛亂之後居然消失不見,連同家眷幾十口人同時消失了,沒人知道他們去了哪裏,使得吳罡成為了朝廷頒下的首號通緝要犯。

一朝天子一朝臣,趙眘登基後,接連發布了一連串的旨意,將不少以前受到秦檜迫害的官員再度啟用,那些被秦檜製造出來的冤假錯案也得到了平反,不過並非全部,至少萬俟卨、張俊等人的案情就沒有被平反,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秦天德的意思。

其中,嶽飛官複原職,以禮改葬,賜嶽飛諡曰武穆,追封鄂王。

淮陰縣內陡然間出現了不少大人物,大多都是去年被發配去的。趙鼎趙元鎮複相,重新升任左相;張浚張德元升任參政知事;陳規任工部尚書;胡銓升任樞密使;韓世忠、王貴為樞密副使,其中王貴兼任兵部尚書;陸遊調回京城與周必大一同出任監察禦史,而空出來的淮陰縣令一職則由秦二接任;陸遊之父陸宰升任臨安府尹等等,還有不少人皆獲擢升。

可以說淮陰眾人在此次事件中得益良多。沒有辦法,到這個時候,任誰都能看得出來,這是秦天德早就準備好的,應當算是秦天德班底,隻不過真的如此麼?朝中不少明眼人對此嗤之以鼻,抱著隔岸觀火的心態,等著看秦天德的笑話。

除了淮陰眾人,因得罪秦檜,而被貶至瓊州的李光李泰發出任參政知事;原戶部郎中李瑜升任戶部尚書;劉琦劉信叔、鄭剛中、吳璘等回京候命等候差遣。

隨即趙眘又下聖旨,劉琦出知襄陽府,兼任宣撫處置使,節製京西南路、湖北路;吳璘出知成都府,兼任宣撫處置使,節製利州西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鄭剛中出知興元府,兼任宣撫處置使,節製利州東路、夔州路;韓世忠以樞密副使之職兼任宣撫處置使,節製淮南西路、淮南東路、江南東路。

這條旨意一出,不由得大宋舉國震驚。這些地方可以說是大宋與金國邊境所有府路都有了猛將坐鎮,而且一改秦檜為相時,前線禦前諸軍退於二線的畏縮之舉,反而重新將軍隊壓倒了邊境,這使得不少人都認為,秦天德打算是要跟金國開站了!

沒錯,就是秦天德,雖然所有的聖旨皆是出自新皇趙眘之口,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秦天德的意思,因為秦天德如今的權柄是在是太大了,大的超過了當年威風不可一世的秦檜,因為秦天德是此次兵變中最大的獲益者,甚至超過了登上帝位的趙眘。

在趙構退位禪讓的聖旨中,清清楚楚的寫了這麼一條,秦天德為大宋國師。

何為國師?國師一詞最早出自於尚佛的北齊文宣帝之時,指的是有道高僧,在宋朝還從未有過國師的稱號,秦天德何德何能竟能得此殊榮?

要隻是這樣也擺了,畢竟沒有什麼實權,可秦天德的這個國師並非如此,其職能又被趙構改變了——下領百官,上代趙眘處置國事。

在趙構的退位禪讓聖旨中說的明白,說是趙眘年幼,還不足以主政,因此國家大事交由秦天德代為處理,一人獨領朝政,等到時機成熟,再將朝政交換於趙眘。

在百官看來,趙眘的確年紀小一些,可再怎麼說也年滿十八了,如果說這還過於稚嫩,那麼隻比趙眘大了不到七歲,如今還不到二十五的秦天德難道就成熟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