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阿鬥也會變聰明(2 / 2)

陳華通常都是心裏怎樣想,行動上就付諸實踐的人。

玉山書院春種放假十天,由他提議,書院的幾位夫子都沒有反對,程丹陽老先生還親自承諾,九十高齡的人也和學生一起下地種田,書院熱熱鬧鬧議論春種,事情就那麼定下來了。

但是,放假十天的事,此舉剛剛出爐,玉山書院就麵臨長安城一陣狂風暴雨的言論。

叫嚷最厲害的國子監笑談他們每年考上進士的人有多少多少,現在分布在全國做官的人有多少多少,他們是不屑玉山書院這種讓學生變成一幫沒有約束的人,用古話來說就是欠管教。

朝堂上,也有人提出藍田侯如此管理格物院,是否會引來全大唐的跟風行為。

總之,玉山書院,沒理由就給所有學生放假十天,參加春種,在長安是首無前例,後果會有多嚴重,估計評估不了,隻知道,如此借口,以後肯定每到農忙季節,玉山書院都要放假讓學生參與務農。

言論當頭,關於玉山書院新型管理學生的模式,動不動就放假的規矩,處在風頭浪尖,大有為此爭吵一番的時候。那個一直表現的非常軟弱,也從來不問政事,不務正業的太子爺,這悶葫蘆,終於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早朝上,說出了一句話。

李承乾是深有體會,並且引出了一首,從陳華哪兒偷聽來的詩詞,在朝堂上念了一遍:“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以往上朝的時候,李承乾都是悶葫蘆,一句話也不曾說,也不會提出啥意見,反倒因為玉山書院放假學生務農的事,在朝堂上念出了這麼一首詩出來。老李當時眼睛就亮,長孫胖子甚至馬屁隨棍而上,誇太子體恤民苦。

太子終於活的像一個太子了,不,是像一個人了。

李承乾對周圍的馬屁身置之不理,又補充道:“農耕桑種,國之社稷。孤愧顏十九載,常不知父皇母後宮中開墾田地每年著素衣耕種春種,秋收,為何喜極而泣,孤懵懂,讀書人四體不勤,不事農桑,空口社稷,從未挽起褲腿下地耕種過,那裏知道平日裏買賣比玉石絲綢便宜數倍的糧食,是要血汗才能種出來。"

說道這裏,李承乾拱了拱手,對著老李道:“兒臣向父皇提議,懇請父皇和眾位尚書省的官員商議,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個季節,大唐所有書院的學子放春種和秋收節令假各十天,以此讓讀書人下地耕種,體驗農戶疾苦,方才能體會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一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讓滿朝的文武如同聽見了一個爆炸在太極殿上空的驚雷。這聲驚雷,無孔不入地鑽入他們的心中,渾身發麻。

李承乾說完之後,繼續悶葫蘆似地站在老李正下方,但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知道,太子已經不是以前的太子了,太子李承乾有主見了,他甚至變了一個人。至少他會在朝堂上提出意見,甚至說出一些話來讓人無法反駁。

關於那天的早朝,陳華親身經曆,自然不會忘記瘸著腿兒的李承乾,壯著膽子站出來為玉山書院說一句公道話。同時,他也在天下讀書人的頭上,狠狠敲響一聲警鍾。

李承乾自打從第一次下山和農戶們混在一起後,以後的每天,他都一個人摸著下去,究竟學到了什麼,陳華放養李承乾,自然不知道這位孤是不是一下子就悟性透徹,想明白了民為社稷之根本。

那天的早朝,陳華想笑。

因為他看見了許多人,看李承乾的眼光中,突然就想發現一個原本一無是處的傻子,有一天突然就變聰明了,而且這個傻子,還懂得反駁人一招致命。

扶不起的阿鬥也會變聰明啊!

暗地裏偷偷發笑,平地一聲雷,李承乾給人的驚喜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