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吳郡現狀(2 / 2)

“我們去那兒?”車中的溫度很暖,謝韞臉蛋都燙紅了。

“去吳州,那是一個我很想去的地方。”來江南的第一站就是吳州,現在要走了,也得去看看那裏災後從建究竟開展到什麼程度,吳州以前的刺史蕭翼被調到長安當差,才上任的新刺史,陳華不熟悉,所以想趁著走之前過去瞅上一眼。

到吳州隻需要小半日的路程,沒怎麼感覺時間在流逝,就到了吳州境內。

趕馬的車夫是新人,找不到去吳郡的官道,停在路邊,探明了路,才窸窸窣窣,趕著馬入吳郡。

吳州受災最嚴重的就是吳郡,設在吳郡的安置營,到現在都還沒有撤離,那個賣私鹽的畢圖,到現在還擔任著陳華派來管理這裏的負責人。

自從修堤壩後,陳華的心思就放在了河道上,有幾個月沒來安置營,特別希望看到巨大的改變,希望安置營內的災民,全部都已經回家安心種地重建家園。

馬車在安置營門前停下,這個分為,食堂區、住房區、醫療區、生活用品發放區的大營房,帶給了吳郡的人不少活下去的希望,它的設立從人性化的角度闡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愛心社會,不尊重災區人民的生命,已經成為過去時,以後如果那裏受了災,沒有設立安置營,都會受到全國人民的一片罵聲。

下馬車,首先映入眼簾是一棟棟刷白灰蓋灰瓦的小樓房。那些開墾出來的田野中,才露尖兒的小麥芽,被瑞雪層層覆蓋生機勃勃。

吳郡現在再也不是災區了,可以說,因為國家的重視,災後重建的工作全麵開展,現在第二批住房都已經修好,並且統計了受災人數準備分房讓災民入住,冬天種植的農作物,由朝廷發放了種子統一耕種,現在小麥都抽芽了,前吳州刺史蕭翼雖然調走,但他遵照陳華的吩咐,留下了一條已經安排好的路,接班人照著摸樣走下去,吳郡的興旺指日可待。

往安置營裏麵走去,守門的兩個兵士攔住了陳華:“請公子出示證件。”

所謂的證件,就是一張牌子,當初設立安置營的時候,定性由官府強製管理,拒絕出現暴亂,起到維穩的作用。所有裏麵的工作人員,每人發了一張木製的牌子,牌子下方刻著吳州府三個大字。

以前都是蕭翼把自己帶進來,蕭翼已經離開了吳州,想進安置營,獨闖是不可能的。

“勞煩通報裏麵的畢管事,就說我陳華要見他。”陳華自保家門,他覺得報什麼藍田侯或者江南道巡察使太裝比了,別人也不見得相信。

“啊,你就是侯爺?”

“侯爺,小的給你磕頭了,你救了我們吳郡一郡的人。”

“侯爺,你等著,我這就給你開門,帶你進去找畢管事。”

守門的兩個兵士很幹脆地跪下去給陳華磕頭,旁邊站崗的兵士,也紛紛給他磕頭。安置營門前發生的事,很快傳到裏麵去了,沒過一會兒功夫,就有許多穿著朝廷發下來抗寒的粗布麻衣的農戶,三三兩兩跑出來給藍田侯磕頭。

他們很尊敬藍田侯,吳郡有關藍田侯的傳說有很多版本,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沒有藍田侯,吳郡起碼要死超過五千的人。陳華在吳郡的口碑,比在杭州好上千萬倍,原因無他,單單救人活命、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就值得吳郡的百姓用一輩子去感謝。

吳郡的百姓,幾乎把藍田侯奉若救苦救難的神明。甚至有提議,要給他在吳郡修一座廟宇,供後世子孫拜祭。

有的人,做了很多壞事,他不會早死,也不會過得不開心,他活的逍遙自在。有的人,做了一件件好事,可以讓別人記住一輩子,放在心裏虔誠地尊敬。做壞事是缺德,做好事是積德,好人好報,說不定這輩子做多了好事,下輩子就是富貴命。

所以,做好事還是比做壞事更讓人有成就感,連陳華都覺得,自己以後一輩子都做好事。

旁邊的謝韞覺得自己這輩子,看到男人最成功的意氣風發,應該是麵對一群穿著麻衣的農戶,真心誠意地磕頭感謝,而他不嫌髒地伸手扶起,還陪著歉意和笑意和他們寒暄問暖。她沒想到啊,江南貴族巴不得把他詛咒死的藍田侯,在吳郡,居然會受到所有人的尊敬。

謝韞覺得可笑,江南貴族世世代代得到的無非就是江南數不清的財富,而陳華得到的卻是江南農戶世世代代的尊敬和想念,千百年之後,曾經的江南貴族肯定連名字都留不到江南這快土地上,而他卻可以流芳百世,誰輸誰贏,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