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們就這樣默默的前行,偶爾傳來幾聲牢騷。
這支部隊就是MD政府軍七十七師的前鋒連,他們從駐地出發一路奔波,已經進入了果敢共和軍的控製範圍。
隨著距離長箐山越來越近,從軍官到士兵都把心懸到了嗓子眼。
七十七師長期駐守果敢地區,在和平協議簽訂後,已經多年沒有戰事了。
盡管少數軍官了解通萊這位新師長的計劃,知道在不久的將來,局麵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但對多數人來說,無論軍官還是士兵,神經都難免放鬆下來。
這一次的命令來得十分突然,部隊被緊急動員起來,然後迅速開拔前往長箐山。
閑散慣了的官兵們,精神狀態還沒有來得及調整過來,在得知自己的對手是果敢共和軍之後,更是頗感頭痛。
這支部隊中有一些老兵曾經和果敢共和軍打過交道,而果敢共和軍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還不是超強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戰鬥意誌,而是像鱔魚一樣的滑頭。
由於果敢共和軍經常搖擺在各個勢力之間,MD政府對他們的態度隨之一再改變,MD軍方也跟著團團轉。
有時甚至是早晨接到進攻果敢共和軍的命令,部隊開拔之後,中午又接到取消的命令,因為果敢共和軍向政府投誠了。
結果部隊回到駐地之後,過兩天再次接到剿滅命令,因為果敢共和軍又和某支反政府武裝勾結一起。
可以想見,這種當世呂布一般的作風,如果放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早被痛下決心徹底剿滅了。
而MD複雜的政治環境和民族關係,則注定了每一支力量都不會太過強大,因此大家都要盡量征得同盟者,哪怕這個同盟者可能給自己背後捅刀子。
也正因為這裏是MD,龐文瀾才可以毫不顧忌的采用這種做法。
在與MD政府軍發生的幾次交火,果敢共和軍同樣表現得及其滑頭。隻是這種滑頭就不是左右搖擺了,而是將遊擊戰的精髓發揮到了極致。
有一次,MD政府軍出動數萬人,撒開大網進行搜索,竟然連果敢共和軍的人影都沒有捉到。
而幾天之後,果敢共和軍突然出現在後方,切斷了MD政府軍的補給通道,燒毀了後勤倉庫。
在其餘的幾次戰鬥中,MD政府軍同樣沒能討到半點便宜。
果敢共和軍如同鬼魅一般行蹤不定,永遠沒有人知道他們將會出現在什麼地方,對MD政府軍狠狠的咬上一口,然後安全的悄然而退。
幾經交手下來,MD政府軍傷亡慘重,果敢共和軍卻毫發無傷。
由於果敢共和軍很少搗亂,加之至少在表麵上威脅還不大,因此MD政府慢慢的也就放棄了。
隻要果敢共和軍的所作所為不是太出格,MD政府通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果敢地區實現和解和停火之後,這種態度得到了更好的延續,直到通萊擔任七十七師的師長。
此外,長箐山地區複雜的地勢地貌,也是MD政府軍頭痛的另一個原因。
這裏山連山,嶺連嶺,滿眼都是茂盛的原始叢林,隻見走獸,不見人煙。
對防守者來說,處處都是最佳的伏擊地點,而對於進攻者來說,處處都可能成為自己的葬身之處。
盡管名義上屬於MD,但是MD政府對長箐山並不了解,尤其是在果敢共和軍占據這一地區之後,政府和軍方的人更少進入這一地區了。
通萊擔任師長後,從箱子底翻出一些粗略的老舊地圖,然後間或的秘密派人勘測,對地圖予以完善。
麵對這樣一個對手,在這樣一個地區,MD政府軍不得不小心翼翼。
他們的行動遵循著一條比較了解的路線,前方的數名偵查員不斷向後方傳來“安全”的報告,主力部隊才緩慢的向前推進著,結果行軍速度大受影響。
盡管深入果敢地區數公裏後,仍然沒有發現半個敵人,MD政府軍仍然不敢大意,尤其是當前方出現了一個葫蘆形的峽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