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本能到自覺(1 / 3)

序:本能到自覺

流沙河

吾友李書崇著此書,詳述美食文化。

請注意,他不是要教你怎樣做饕餮之徒。饕餮,人之動物本能,要誰來教?至於美食,凡我圓顱方趾之人,除極少數嗜異症如“咬薑喝醋”或喜好“太和豆豉煮醪糟”之怪人,莫不愛伸筷子嚐一嚐,也不要誰來教。前不久逛書市,見了好幾種“導吃”的著作。嗨,真還有人教!

書崇著此書,別有深意。原來他是希望誘導你做一個及格的美食家。一道道佳肴至味,書中他也津津話及,兼傳烹飪秘方,亦頗翔實。但是他的趣旨不僅僅在此也,他是要給你補美食文化課。他這大半生享用過種種佳肴至味,遂萌感恩之忱,所以著此書以酬饋社會,也算是用筆報恩吧。

他深知人世間不存在天生的美食家。美食而想成家,須有專業文化誘之導之,日久方成。其間有個從動物本能躍升到文化自覺的學習過程。這本《食道通天》,據我看,正好拿來做補習課本用。可知這是一本以美食為題材的文化專著,非菜譜也。

當茲物欲橫流,眾生渾渾噩噩之際,憑本能大嚼的好吃嘴,多似河鯉江鯽,日夜爆滿酒樓,盛況簡直超唐邁宋。北宋太尉黨進,泉下有知,亦當豔羨不已。就說那黨太尉,兵痞出身大老粗,趣味自然濁,他以饕餮名世。寒冬獨坐帳內,叫一隊肥婢女環列成“肉屏風”以禦寒,而他猛喝火酒,大嚼嫩羔,聽唱淫詞豔曲。既醉且飽,撫拍大肚,滿意告之:“我對得起你了,嗯!”侍姬掩唇笑說:“太尉對得起它,它對不起太尉,沒有給太尉擠出半滴墨水來。”

放眼今日,宴聚酒樓比黨進更濁的我都見過。書崇見過的應該更多。他雖隱忍不發,心實憂之。此書之著,蓋欲以文化醒世,俾使其從動物本能躍向文化自覺。何謂“克己複禮”?這就是。此宅心濟世者之所為,予甚嘉之。

友人中唯一的好吃嘴是李書崇。聽他談吃,比真吃更有味,還能喚起食欲,使我愈聽愈餓。剛才嘉許他“宅心濟世”,現在補充說,也是炫學自娛。都是讀書人嘛,誰能做到不炫。彼此彼此,就互相諒解吧。

2012年2月7日 成都

食為天下第一神聖之事,故食道通天。

不管它小蔥拌豆腐還是炒肝兒對鹵煮,是饃泡進了羊肉湯還是羊肉夾入饃當中,隻要合於食道,皆成幸福要素。

吃了一輩子飯而不辨滋味,不諳食道,豈不活得冤枉?

食之道

shizhidao

清人戴可亭任四川學政時,從峨眉山道士習吐納胎息術,自謂得道, 壽至九十有餘。客問其養生之事,戴說早起喝稀飯一茶碗,晚上進人奶一小杯,僅此而已。

客疑食此不能飽,戴勃然作色說:人難道需要吃飽嗎!

戴其實已經走火入魔了,他的理論自然荒謬可笑,行為亦屬醜陋:狀若幹柴一老翁,天天抱著年輕女子啜奶!此真孟子所說:不得飲食之正也!

讀《子不語》,見錄蔣用庵等幾位高官,在同僚徐兆潢家宴集,大嚼河豚。席間有人突然昏厥倒地,人事不省。眾料此必為河豚中毒,急灌糞漿施救,無效。食客人人自危,乃各飲糞漿一大罐以自保……

其實昏厥者乃癲癇發作,過一陣就好了。同僚們知情後大嘔吐,邊漱口邊狂笑。

前者吃了一輩子飯而不知味,後麵幾位,暴殄天物之老饕而已,皆有悖食道。

何謂食道?食之道,在人人可得滋養而又人人樂此,美滋美味,終身難棄,幾近於幸福。

這是來自天地自然的賜予。上帝創造了人,就必使它生生不息,就必為它的生命過程注入歡樂與快感,譬如食與色,皆同此理。如果這個過程充滿了恐怖與痛感,生命早已終結……

川西平原,田家若具雞黍相邀,可有石磨豆花。黃豆漲發之後,加少許新鮮青豆一起磨漿,豆花製成,有淡淡翠綠清香;郫縣豆瓣剁細下油鍋跑酥,口蘑醬油小蔥花兌成蘸料。

豬肉選肥嫩軟邊坐墩兒(臀尖之無尾部分)大轉中火煮至六七分熟,晾冷後切片投入鍋中,慢爆令其出油,直至肥肉卷成“燈盞窩兒”,下豆瓣甜醬、菜地裏現采的蒜苗翻炒入味,使菜色紅彤彤油亮亮中,凸現蒜苗青白二色與濃鬱蒜香。

珠玉般的新米開鍋三次後瀝出米湯,上甑子大火蒸;米湯另鍋煮芋兒小白菜……這熱騰騰的甑子飯就石磨青豆花、熬鍋肉、滑溜溜的芋兒小白菜湯,桌上再添一碟脆生生的胭脂色枇杷秧泡蘿卜,如此簡饌足下笑納否?慚愧!

若是江左漁家或滬上市井,偶然來客,不及備餐,也許就將小黃魚洗淨,以紹酒、蔥薑醃上片刻,上籠屜蒸熟,細心拆下琥珀似的嫩滑魚肉;鮮筍切薄片待用。

手邊如有火腿可以少許切細吊湯(蒸魚所遺湯汁一並倒入湯中)。待湯滾過二三遍後,撈出薑片蔥節,撥入魚肉筍片,調味,勾薄芡,起鍋時稍加醋與香麻油……

與此同時,老虎灶隔壁檔口的生煎饅頭剛從鐵鏊中鏟出,還在嘶嘶作響,一股焦香撲鼻而來。生煎上桌已呈扁扁的吊鍾形:上部是雪白的麵花蓋子,中間已被肉餡鼓成茶色玻璃般半透明,底座金黃色,焦香就是從這裏發出的。

吃的時候先小心咬破座子以上麵皮,待餡內滾燙的鹵汁稍稍冷卻方可啜食;吮盡美味鹵汁,再沿著座子小口咬一圈令鍾蓋與底座分離,揭起蓋子先吃,品綿韌勁道麵香,然後細嚐底座上荸薺大小的鮮嫩肉餡,然後挾起底板一咬倍兒脆,然後喝一口鮮美的小黃魚湯……

所以在生煎鋪裏總聽見上海人對堂倌吼:“底子要厚!”

上麵所說簡饌,都在民間。不管它小蔥拌豆腐還是炒肝兒對鹵煮,是饃泡進了羊肉湯還是羊肉夾入饃當中,皆成幸福要素。

天賦人權,亦賜美食。隻要不遇饑荒瘟疫、戰爭革命;隻要社會正常,不起紛亂,人人均可指望享用。此食之道也。民以食為天,故食道通天。民諺:雷不打吃飯之人——此人縱有大罪,也不能在他吃飯時施以懲罰。

可見,食為天下第一神聖之事。

味道,是中國文化獨有的一個特殊範疇。

美食追求的目標,就是合於“道”的至味。

由味道熔於一爐的中國美食,雖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說,又或謂北地重鹹鮮、蜀中好辛香,味多所不同,而道始終如一。味的差別譬如陰陽,唯能調理,可致中和。所以,《內經·素問》雲:“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味之道

WEIzhidao

伊尹對商王說:“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實:味覺的敏感,非語言所能描述。

味,是純粹的個人體驗,英文Taste與這個語辭庶幾近之。道,卻是抽象的哲學概念,是涵蓋宇宙萬物的秩序框架。味道相融,或曰味被道整合,便成就了中國文化獨有的一個特殊範疇——味道。

這是個內涵幽深、外延無邊的語辭,可以指人,可以象事,亦可狀物。唐人司空圖甚至說“辨於味,而後可以論詩”——欲懂詩要先知味!

若問味與道如何關聯,勉強可說,味對於道,猶如美色之於情致,佳音之於律呂——美人而能解風情,美聲而能入旋律。

美食之道即在味道。美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合於“道”的至味。苦瓜削皮,絲瓜去瓤,陳醋蒸豆腐,蜜糖燒鹹魚,吃也能吃,隻是味悖其道,無美可言。

有人說味覺是後天培養的,因環境、習俗不同而各有所好。這話也不錯。非洲有人食蟻,亞洲有人吃蛆。孟子曰:“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餓者吃什麼都香,渴極了喝一大瓢涼水直叫痛快。

然而,那絕非美食文化。吃螞蟻黑猩猩也會:伸一條小棍到蟻穴中,待棍上爬滿螞蟻之後,嘴唇包住小棍一抽,螞蟻盡入口中,然後就這個這個……

可見,美食從一開始就是文明的標誌,是一種審美行為。

若以中國美食與東洋相較,則日本美食宜看:器皿菜色皆佳於目,眼睛舒服;以之較西洋美食,則歐美佳肴有益健康:牛排帶血蔬菜生吃,食之體壯。

唯中國美食講究味道。悟道者方才知味,從知味而漸漸悟道亦無不可。

吃了一輩子飯而不知味,豈不冤枉!

由味道熔於一爐的中國美食,雖有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之說,又或謂北地重鹹鮮、蜀中好辛香,味多所不同,而道始終如一。味的差別譬如陰陽,唯能調理,可致中和。

因而美食之道又在調理,美之極致在於中和。劉姥姥吃了鳳姐喂的茄鯗,打死都不信那是茄子做的,即因為不知調理、不諳中和,突然被架到美食席麵,她自然隻能“暈菜”。

華夏先民吃了上萬年飯之後,才在戰國時期以《黃帝內經》係統地表達了對味道的看法——“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髒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