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先識人
世界是人的世界,想要讀懂世界,先要讀懂人。成大事者都知道自己成長的真正土壤就是集體,所以他們走上社會之前先學習如何識人。讀透人心是他們成功的重要法寶。
在我國曆史上,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認識到“為政之要,唯在得人”,發出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歎。這不僅是看重人才在決定戰爭勝敗、國家興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也是對知人識人不易的感慨。為此,所有成大器者,沒有不會看人識人的,他們不僅是知人識人的專業研究員,也是深有資曆的識人專家。
人的識別,是對人的覺悟、品質、知識、工作能力、性格、精力狀況等方麵,進行全麵的曆史考察與評價。“知人”既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內容,又是對人合理評價和科學管理的前提條件。可以說,知人是堅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賢的基本保證。沒有識人的“慧眼”,“近己之好惡而不自如”,就不能堅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賢的原則。是對人才實施科學管理的重要環節,知人是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也是激勵人才奮發進取的有效措施。
劉邦的長處是善於知人用人,大膽從基層中提拔人。陳平的重用就是其中一例,劉邦看中陳平的長處,因此,沒有猜疑他星歸降之臣而重用之。等到周朝大臣讒言毀之時,劉邦卻深明用人之道,不予理會,對陳平厚加賞賜,擢升為護軍中尉,監察全體官兵。從此,諸將再不敢讒毀陳平。
劉邦如此重用陳平,足見他確是善於知人用人的。而陳平也確實是個奇才,後來劉邦能戰勝項羽,處於危急而能轉安,以及劉氏政權不被呂氏所奪,陳平出奇計起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曆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他說“何代無賢”,非常值得今天的識才用才者深思、借鑒。唐太宗之所以使國勢欣欣向榮,出現“貞觀之治”,就是因為他知人識人。因此,能否識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個人的生存。
俗語說:“人心難測。”人心何以難測?人心是指人的思想,思想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它隱藏在人的腦海裏;且思想又非固定的,是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要摸透人的思想是不易的,因此,人心是難測的。
人們常說:“知人知麵不知心”,有人說不要輕易相信他人,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有的人特別是在感情至深時,總是輕信他人。於是,就有:“人家對待我真誠,我又為何對別人掩飾自己、向人家講假話。”所以,把心裏的秘密全掏出來給人家。然而,你可知道,他“真誠”地在你麵前說別人的壞話,他在別人麵前也會“真誠”地說你的壞話。因為人都有討好他人的心理。而且,人總是在變化的。今天你是他的朋友,明天你可能又成了他的對手。是對手,他就可能利用你的那些秘密,特別是一些隱私的話來攻擊你。
他人的假意往往是不可靠的。對此,最好不要輕易相信它。如果失去了這方麵的警惕性,輕信了別人的假真誠,很容易上當受騙。盡管如此,人們還是不能不與自己周圍的人合作共事,而且還必須麵對你所賴以生存的群體中的每一人。為此你隻能做的就是謹慎對待,用“人心叵測”來警告自己。
“人之難知,不在於賢不肖,而在於枉直。”即識別人的難處,不在於識別賢和不肖,而在識別虛偽和誠實。人有壞人與好人之分,英雄有真英雄與假英雄及奸雄之分,君子有真君子與偽君子之分。人還可以分為虛偽與誠實;有表麵誠實而心藏殺機;有“大智若愚”,表麵看上去是愚笨的樣子,而內在裏卻是聰明之人;有“自作聰明”而實際是愚人;有兩麵派。
難怪人們常說,天下者,知人為最難。今天,大家懂得知人之難,就不會對人輕易下結論,就會更科學地鑒別和使用人才。
“事之至大,莫如知人。”對於領導者來說:“帝王之德,莫大於知人”,沒有比識人才更重要的了。對聰明的人來說“知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賢”,沒有比發現和了解賢者更重要的了;對於主持政務的人來說,“尚賢者,政之本也”,尊重賢士是治政的根本。“求治之道,首於用賢”。治理國家的方法,首先在於使用賢人。“安危之本在於任人”,即國家安危的根本在於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