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集市的邊上坐著的這幾個彝族人正在熱烈地聊著什麼,中間的年長者一邊揮動著手一邊說話,似乎很激動。後來才知道,他們是在傳遞著喝酒,喝奔放了。

(左上)在想什麼呢,好像很憂愁。

(左下)這張照片並不讓我滿意,光線很一般,甚至很呆板。也許是個人偏好,在拍一些民俗、人文題材

的照片時,我不太喜歡補光,總是希望能盡量保持原始的味道。也許,這就是我保留這張照片的理由吧。

(右圖)放下煤鏟,該休息了。

(左圖)由於地理環境和生存條件的限製,大涼山山區的孩子不可能接受所謂的學前教育。他們的童年一般都是跟隨著父母或哥哥

姐姐度過,當父母勞動時,他們就在旁邊自己玩耍。這是一個剛在煤堆上玩耍過的小男孩,雙手黢黑。攝於涼山州美姑縣。

(右圖)分工合作,煤得一背篼一背篼地背走呢。

(左圖)可以想象,如果這個背篼裝滿煤有多重。小的時候在煤堆上玩耍,稍微長大後就開始背煤,

再長大一點就會接父輩的班成為一名礦工。這基本上就是在山區礦上長大的孩子的成長軌跡。

(右圖)幫著鏟煤,把開采的煤運走。從小就會幹!

(左圖)山裏的蘿卜和外麵的好像很不一樣,很小。但是,這種蘿卜很甜,紅紅的。山裏人把蘿卜串起來,

掛得高高的,讓其自然風幹。攝於涼山州美姑縣。

(右圖)不是花環,是一串新收獲的蘿卜。鮮花叢中的美少女常被欣羨為花仙子,而這位彝族農家的姑娘,

那豐收後喜悅的笑容,是多麼自然,多麼美麗啊。我稱之為“蘿卜仙子”。

山裏的孩子早當家。小小年紀,一臉的茫然和無奈,背負的不是柴,是全家能夠得到的一點溫暖。與坐在溫暖教室中聽老師講課的孩子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啊。

(左一)山裏的孩子從來就不乏背功,從小就背柴、背草、背弟弟妹妹。這次是背磚。

(左二)背這麼多還能笑?原來背的是空塑料瓶。

(右圖)不管生活多麼艱難,不管經過多少風吹雨打,大涼山的彝族同胞卻總是樂觀向上,對未來充滿希望。

結冰的路旁是萬丈深淵。一輛滿載貨物的卡車出了故障,正在加緊修理,路上已經長長地停了一串車。這裏是大涼山的椅子埡口,全年不是積雪就是泥濘難行。從山外到美姑縣,彝族人民賴以生活的物資都得這樣翻山越嶺才能運送到。

(左圖)婦女勞動的場景體現了一種靜美,與生活息息相關。

(右圖)驟然一看,一扇窗、一個門、一個籮筐,構成了這幅照片的三個幾何

形體。仔細看,窗中的人正用縫紉機在認真地做著縫紉活。

(左圖)一個漢子正在撬起一塊巨石。這完全是一座表現

力量的雕塑。勞動者,最偉大!

(右圖)在這裏沒有現代化的木工設備,延續了兩千多年

的斧鑿刨鋸仍在使用。攝於涼山州美姑縣。

(左圖)沒有去過山區,不知道山區孩子生活學習的艱難。他們缺醫少藥,營養不良;學校簡陋,缺乏師資;居所簡

陋,生活貧困。總之,隻要和城市裏的生活一比較,就會發現他們缺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是第一次到大涼山

時拍攝的照片,透過他們的眼神,也許能解讀他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