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清白在人間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於謙在十二歲時寫下的一首托物言誌詩——《石灰吟》。這首詩不僅表達出了一種廉潔正直的高尚情操,也是於謙一生的寫照。
於謙,浙江錢塘(治今杭州)人,1421年考中進士,後踏入仕途。宣德初年,於謙任兵部右侍郎,並在山西、河南一帶做過巡撫。在任期間,於謙克己奉公,愛民如子,威望極高。後來他被提拔為兵部侍郎,召入京城。
當時的明朝正值宦官王振當權,他不顧朝廷大臣的強烈反對,慫恿皇帝禦駕親征蒙古瓦剌部。結果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皇帝朱祁鎮被俘,舉國震驚,即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隨後,瓦剌部以朱祁鎮為要挾,一路南下,很快就攻到了北京。
一時間,群龍無首,北京空虛,舉國上下人心惶惶,更有甚者,主張南遷都城。正在這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一個人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此人正是兵部侍郎於謙。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於謙厲聲說道,“北京是國家的重心,如果就此遷都,大勢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教訓嗎?”
於謙的一番話警醒了“代理皇帝”朱祁鈺和各位大臣。於是,北京城內君臣一心,軍民同仇敵愾,一場驚心動魄的北京保衛戰打響了。
防守北京的重任落到了於謙身上。他親自披甲上陣,任人唯賢,指揮得當,主動出擊。經過幾次交鋒,均以瓦剌軍戰敗告終。最後,明軍憑借自己的火炮優勢,將瓦剌軍擊潰,迫使其全部退回到塞外。
明朝終於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避免了重蹈宋朝亡國的覆轍。於謙也成為保衛北京和大明半壁江山、拯救無數平民百姓生命的民族英雄。
於謙不僅具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而且廉潔正直、不畏權貴,深受百姓的尊敬和愛戴。
明朝時期,腐敗橫行,貪汙成風,各地官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用來滿足自我享受和賣官鬻爵。特別是在正統年間,宦官王振狐假虎威,為非作歹,索賄受賄,肆無忌憚。地方官員來京彙報工作都要爭相巴結獻媚,獻上當地的土特產和奇珍異寶來取悅他。唯獨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來不帶任何禮物。這讓王振極度不滿,心生恨意,準備借機陷害他。有人善意地提醒於謙說:“就算您沒有金銀財寶,送點土特產給王振,也是可以的呀!得罪了他,那可就麻煩了呀!”於謙笑了笑,甩了甩他那兩隻寬大的袖子,風趣地說:“帶了呀,這不帶有清風嘛!”
天順元年(1457),於謙遭到奸臣陷害,被判謀逆之罪處死。都察院的官員來抄家的時候,發現於謙的家裏異常簡陋。抄家的士兵四處搜尋,翻箱倒櫃,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沒有多餘的財產,更別說金銀財寶。這時大家把目光鎖定在了正屋,門關得嚴嚴實實,上麵還掛著一把大銅鎖。大家猜想,十有八九於謙的財產都藏在這裏了。門還沒開,大家仿佛已經看到了屋裏一箱箱金銀珠寶在金燦燦地發光,照得人眼花繚亂。
一聲令下,士兵們把門給撞開了。可是,進去一看,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屋裏哪來的什麼金銀財寶,屋中央案台上隻整齊地擺放著兩樣東西——蟒袍和寶劍。大家都知道,這是代宗朱祁鈺賞賜給於謙的,以表彰他的豐功偉績。
看到這些,都察院的官員和士兵們既感動又羞愧,眾人默默地轉過身去,一聲不吭地從於謙家裏離開了。
於謙身居高位,卻絲毫不改廉潔正直的根本。於謙的一生,正如《石灰吟》中所寫,縱然粉骨碎身,也要保持自己為國為民的一腔浩然正氣,值得後人敬仰和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