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的祖逖
“聞雞起舞”“中流擊楫”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故事裏無處不透露出主人公奮發圖強、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感動、激勵了無數人。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祖逖。他出身於武將世家,少年時父親去世,由兄長撫養長大。他性格豁達,為人慷慨,仗義疏財,但從小不喜歡讀書。長大後,他胸懷遠大抱負,立誌報效國家。這才發現,要想治國安邦,空有拳拳報國之心是不夠的,必須具備淵博的才學。
於是,年輕的祖逖開始發奮讀書,他深知,自己需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彌補以往虛度的光陰。
當時,他和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兩人感情深厚,誌同道合,意氣相投,經常在一起讀書練劍。
為了能抓緊時間學習,他和劉琨約定每天要早早起床看書、練劍。可是,那個時候沒有鬧鍾,怎麼辦呢?有一天半夜,祖逖聽見雞叫,他翻身坐了起來,叫醒劉琨,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怎麼了,天天都有雞叫聲呀?”祖逖說:“不如我們以後聽到雞叫就起床看書、練劍,如何?”劉琨欣然讚同。從此以後,兩人一聽到雞叫便起床讀書練劍。無論酷暑嚴寒,刮風下雨,兩人從來都沒有間斷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之後,兩人不僅學問大有長進,既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又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成了文武全才。祖逖幾次遊曆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經天緯地、輔國佐君的棟梁之材。
當時,北方匈奴經常南下攻晉,而晉朝統治階級內部卻爭鬥不斷,百姓已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
祖逖看到國土淪喪,百姓遭殃,非常痛心,於是上書晉元帝司馬睿,請求舉兵北伐中原,收複失地,重振國威。當時的司馬睿正在平定江南地區,還顧不上北伐,於是任命祖逖為豫州刺史,提供一千人的糧草和三千布匹,作為北伐中原的給養支持。沒有士兵,祖逖自己招募;沒有盔甲武器,祖逖自己籌集。
一切準備停當,祖逖帶領著從中原一起流亡來的部屬和幾百戶鄉親,渡江北上。
戰船一路向北,來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激起的浪花拍打著船頭。祖逖神情莊重,站在戰船的甲板上,看著滾滾東去的滔滔江水,麵對著與自己生死與共、同甘共苦的勇士,他知道,現在的自己就是勇士們心中的中流砥柱。他手敲船槳,大聲說道:“勇士們,祖逖若不能橫掃敵寇、複興中原,就絕不再渡此江,就如這滔滔江水,一去不返!”船上的勇士深受感染,他們舉起刀槍,齊聲高呼:“願與將軍共存亡!”呼聲如滾滾雷聲震動天地,就連咆哮的江水也被這震天的呼聲掩蓋了。
祖逖率軍渡江後屯兵江陰,招兵買馬,打造兵器,很快就招募了兩千士兵,組成了一支強大的北伐軍隊。
祖逖禮賢下士,善於招納人才,而且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因此將士同心,所向披靡,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不僅如此,祖逖軍紀嚴明,勤儉節約,鼓勵農業生產,被中原百姓當作父母一樣尊敬和愛戴。每次祖逖凱旋,百姓們都不約而同地送來豬、羊和美酒,犒賞三軍。
但是正當祖逖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備完成複興中原的大業時,東晉統治集團內亂,導致北伐失敗,收複的失地又被攻占。祖逖憂憤而終。
中原人民聽聞祖逖去世,十分悲痛,他們紛紛為祖逖修建祠堂,以表懷念。雖然北伐的事業未竟,但祖狄發奮圖強、報效祖國的精神,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景仰和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