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曾看到過一個小故事,多少年過去了,依然深受其感動:
一個小男孩,從他有了意識的那一刻起,他的爸爸媽媽就通過各種方式教導他去做一個善良穩重、品格高尚的人。從幼兒園到小學,爸爸媽媽經常問的幾句話就是:今天有沒有幫助其他的小朋友?今天有沒有給別人添麻煩?今天有沒有自食其力地做好自己的事?
隨著小男孩的一天天長大,他也開始有了迷惑。因為身邊總會有一些孩子自私自利,甚至損人利己,他們嬌生慣養,自己的事情總要別人代勞,對身邊需要幫助的人漠不關心。時間長了,小男孩開始懷疑爸爸媽媽的話是否正確。
於是,他不止一次地問:
“媽媽,為什麼一定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爸爸,幫助別人真的是最明智的選擇嗎?”
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找不出更好的答案,就對他說:
“善良的人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
“正直的人問心無愧。”
“好人才能得到上帝的獎賞。”
小男孩聽後對“上帝的獎賞”最感興趣:“上帝會給好人什麼樣的獎賞呢?”爸爸媽媽不想騙孩子,可是又找不到更好的答案,隻能敷衍了事:“總有一天上帝會親自告訴你的。”
直到有一天,爸爸媽媽和當地一位很有威望的神職人員聊天,他們探討了小男孩的問題,神職人員沉思了一下,說:“其實,從你們做好人的那一刻起,上帝已經把最珍貴的禮物送給了你們——善良,是的,能做一個善良的人,踏踏實實、頂天立地地過一生,這就是上帝賜予你們的最好的獎賞。”
爸爸媽媽聽後茅塞頓開,他們不僅很好地解決了孩子心中的疑問,更重要的是,他們真正地理解了人生的真諦——做一個善良的人,本身就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還有什麼比這件事更讓人欣慰?
這個小故事發生在一個西方國家,文化背景可以有差異,但是善良的本質是沒有國籍之分的,不管在哪裏,那些安分守己的好人都是幸福的。
如果用我們傳統的東方文化也可以很好地詮釋這一層含義。
比如,我們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不求事事如意,但求問心無愧”,“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等等。這些經常掛在嘴邊的諺語,你有沒有細細品過它們的含義?想想那些偷雞摸狗、損人利己的齷齪小人吧,他們整日提心吊膽、戰戰兢兢,良心尚未完全泯滅的還要遭受精神上的折磨,他們吃不好睡不香,時常被噩夢驚醒。外麵雖然陽光普照,可他們的世界卻灰暗肮髒。比起他們來,我們“心無掛礙”,吃得舒心,睡得踏實;我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改善自己的生活,我們不貪不占,勤勞樸實,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同時享受別人的關愛,我們堂堂正正行走在天地間,無憂無慮地享受著清新的陽光。難道這不是幸福?
當然,就像上麵的小故事中那個小男孩遇到的困惑一樣,我們也承認,不和諧的音符總是存在的。
總有些沒有愛心的人對身邊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行為嗤之以鼻;總有些奸商罵守法經營的“老實”人傻帽;總有些貪官視兩袖清風的人迂腐;總有些無情冷漠、心胸狹隘的人不懂得寬容,對別人的勞動果實和成就肆意踐踏,缺乏應有的尊重……對於這些“腦殘”人士,我們能說什麼呢?由他去吧!用一顆善心做人,以一顆凡心做事,踏踏實實過此生,就算我“傻帽”又怎樣?我對得起天地良心,我幸福,我快樂,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