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學會感恩,創造效益(4)(1 / 3)

楊建華白天細心觀察師傅的操作,學習看圖紙、放大樣,晚上回到家再把白天學到的東西溫習一遍,記紮實了才去睡覺。剛進廠時,一般都是一個師傅帶一個徒弟,然而,楊建華卻不滿足隻跟一個師傅學習,稍有空閑,他就到別的師傅那兒“偷藝”。

那時,有關鉚工的技術書籍非常少。他從師傅那兒弄來的鉚工技術書,硬是用3年背進了腦子裏。靠這種驚人的毅力,楊建華自學了機械製圖、鉚工工藝學、金屬工藝學、焊接工藝學等專業理論,寫了幾十萬字的學習筆記。

楊建華是個善於用“腦子”幹活兒的人。他出師後幹的第一個活兒是“50A集流器”。這個集流器的“進風口”是用5塊扇形板拚在一起,拚完的形狀就像“喇叭花”。

當時的鉚工完全是手工操作,一般兩個人一天能做4個。楊建華就琢磨上了:幹“進風口”最費時的就是拚那5塊扇形板,如果能搞一個“拚裝模具”將“喇叭花”形狀固定,隻需將扇形板往上一對就行了。他悄悄找來一些廢舊材料,製作了一個“拚裝模具”,一個人一天就能幹5個。

接下來的事讓楊建華名聲鵲起。他們為煤礦製造的通風機高45米,最難幹的是裝“加強筋”,需要一個人一手把著天車吊鉤,一手裝“加強筋”。

楊建華發現,通風機雖然有45米高,但卻是由兩節拚起來的,一節也就兩米多。如果幹第一節時就開始裝“加強筋”,那是在地下幹,工人能施展開,又安全。他開始試著用這種辦法幹,結果大獲成功:其他組兩人4天幹完一個,他們兩人半天就完成了。

既然你有信心,我為你請戰

1992年夏末秋初,沈陽鼓風機廠召開誓師大會,中心議題是將壓縮機機殼由鑄造改為焊接拚裝。參加會議的絕大多數是工程技術人員,楊建華作為操作工人應邀參加。

沈鼓是為國家石油、化工、冶金等重點行業配套離心壓縮機和鼓風機的企業。這是石油、化工、冶金等大型成套設備的“心髒”。這兩種產品主要由葉輪、轉子及機殼構成。楊建華的主要工作就是製造機殼。

那時,機殼完全是鑄造的,一件小則十幾噸,大則幾百噸。每生產一個鑄造機殼,就要經過造木型、砂型,周期長、造價高,而一旦鑄造機殼加工時出現“砂眼”就得返工,不僅影響工期,還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會議結束的第3天,楊建華來到工會主席趙計生辦公室,提出要擔當“鉚焊拚裝機殼”試製任務。楊建華是技協骨幹,與工會打交道多。在他看來,鑄造機殼與焊接拚裝機殼隻是製造工藝不同,但其製造原理是相同的。他反複研究後,認為有辦法完成這個任務。

楊建華主動請戰,讓趙主席大吃一驚,他知道,一台機殼造價不菲,一旦出問題非同小可,他提醒楊建華慎重考慮,“我有信心!”楊建華斬釘截鐵地說。

“既然你有信心,我為你請戰!”趙主席成了支持他的第一人。

當時,見過國外鉚焊拚裝機殼的隻有沈鼓少數領導,大多數人包括工程技術人員還沒見過鉚焊拚裝機殼什麼樣。因此,楊建華能找到的圖紙也比較簡單。按圖紙要求,要把150多個零部件拚裝成一個高3米、長4米、寬3米、重20噸的機殼。

楊建華努力與攻關組的同誌一起細心“吃”透圖紙,反複琢磨各部位支撐、連接關係,分析探求各零部件之間相互作用力,並製訂了3套方案。然而,盡管做了充分的準備,還是一步一個坎兒。

“中分法蘭反變形”是一個很大的技術難題,而變形超過10毫米產品就報廢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先將板材拚成產品形狀,用圓鋼進行剛性固定,然後再焊接;焊接時為防止受熱不均勻產生變形,采取按不同順序分段焊接,焊一道,量一次;同時采用“反變形”技術……楊建華連續攻克了“中分法蘭反變形”、“進出口風管壓形”、“筒體兩端板曲率”、“下殼內孔加工”、“殼體焊接變形”5道難關。

每天,楊建華他們都要幹到晚上八九點鍾,到了攻關的關鍵時刻,他們幹脆就不回家。冷了,燒幾塊包裝板,烤烤火;困了,車間有一裝焊條、雜物的倉庫,就到裏麵躺在棉門簾上眯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