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靜”“守中”用廣大的胸懷包容萬象,以寧靜鉗製躁動。
原文
至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其複③。夫物芸芸④,各複歸其根⑤。歸根曰靜,靜曰複命⑥。複命曰常⑦,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⑧,容乃公⑨,公乃王,王乃天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1.
注釋
①至虛極,守靜篤:都是指心靈虛無、靜謐到極點的狀態。虛、靜,都是形容人的心靈澄淨空明。極、篤,都是極端、極度意思。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複:循環往複。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的樣子。
⑤根:根本,初始狀態。
⑥命:本來狀態,本性。
⑦常:恒久不改變。
⑧容:寬容。
⑨公:公正、公平。
⑩天:天道、自然。
1○沒身不殆:終生免遭危險。沒身,終身。殆,災禍。
譯文
如果人心靈能夠達到虛無、靜寂的極點,那麼世間萬物的蓬勃生長,我就能從它們孕育、生長直到死亡的發展變化中觀察到它們循環往複的運動規律。萬物紛繁複雜,各自回歸其本源。回歸本源就稱為靜。靜就稱為回歸本性。回歸本性就稱為恒久不變,懂得恒久不變就稱為明智。不懂得恒久不變,胡亂妄為,就會招來危險。懂得永恒不變才會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做到大公無私,做到大公無私才能使天下順服,天下順服才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得道。得道才能長存,終身免於災禍。
精華點評
本章主要強調虛極與靜篤。“致虛極”,是使自身處於空寂虛無中,身心融入太虛中,最後達到忘掉物我的狀態。這是修行中的一種內覺狀態。這種狀態不是一片茫然,而是回歸了純然本性的狀態,達到這種狀態後能身心靜守純然狀態,實現“守靜篤”。人通過守靜達到虛無的狀態後,就可以看到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它們從孕育、生長到最後死亡的過程,循環往複,生生不息,直至無窮。雖然有形萬物紛繁眾多,但它們經曆了自己的生命曆程之後,最終都要回歸到本源,也就是初始狀態。過程是相對的,統一則是歸宿,是絕對的。如果人們知道了事物的根本,就能明辨真假。那麼,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據看清事物的根本,並根據根本順勢而為,那麼就能恒久避免危險了。
懂得萬事萬物都要經曆生命發展過程後,最終回歸到初始狀態這個道理的人就會明白,人有生的一天,必然也有死的那一天,所以,人生短暫,不必為瑣事斤斤計較,心懷寬容,不存私心,坦蕩做人。而這正是人生崇高態度的表現。這種態度,不僅是做人的美德,也是做人的智慧。寬容是生活快樂的源泉,它能使我們忘卻計較,忘卻煩惱,以一顆微笑的心對待生活中的一切。古希臘有位哲人曾經說過:“學會寬容,世界會變得更廣闊,忘卻計較,人生才能永遠快樂。”包容不僅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更是人生大樹上滴翠的綠葉和吐豔的花朵,散發著迷人的魅力。“能容譽毀風中過,坐看雲煙筆底穿。肺腑曾來存雅誌,丹心自信透真堅。”包容是有為的人生態度。
原文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為芻狗②;聖人不仁③,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④?虛而不屈⑤,動而愈出。多言數窮⑥,不如守中⑦。
注釋
①天地不仁:天地隻是純粹物理的自然物,沒有意誌,也就沒有感情,沒有仁愛之心。
②芻狗:用稻草紮成的狗。狗是古代普通百姓用作祭祀的犧牲,隨著社會風俗變化,人們逐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稻草紮一隻狗形來代替。他們在祭祀的時候,對這隻稻草紮的狗非常重視,碰都不敢碰;等到祭祀完畢後,就把它扔掉不管。
③聖人不仁:聖人效法天地,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生自息。
④橐籥(tuó yuè):風箱,常用於冶煉時為爐火輸風助燃。
⑤屈(jué):匱乏。
⑥多言數窮:指政令越是繁多,失敗得越快。言,政令。數,通“速”。
⑦守中:即持守虛靜。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愛,它把萬物當做祭壇上草紮的狗,任憑它們自榮自枯;聖人無所謂仁愛,他們把百姓當成祭壇上草做的狗,任憑他們自生自滅。天地之間,不就像鼓風的風箱嗎?雖然內部空虛,但永不窮竭;它越鼓動,越會產生更多的風。議論太多,往往容易使自己走投無路,不如保持內心的虛靜,把話放在心中。
精華點評
天地是沒有意誌的自然物,沒有任何偏好或選擇,就像是內部空洞虛無的風箱,正因為天地的虛空,對萬物無所偏愛,所以,萬物存在其中獲得最大的自由,它們才能按照自身的規律自然發展,並恒久不息,而萬物就在無所為中達到了無所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