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調心態重混官場
外公幾句話問的原小生啞口無言,外公卻並沒有作罷的意思,繼續追問:“既然你說起張居正,你應該對張居正有所了解把。張居正從一個小小的編修官,到吏部左侍郎兼任東閣大學士,再到中級殿大學士,獨掌朝廷大權,權傾朝野,你以為他是怎麼做到的?”
原小生想也沒有想,順嘴就道:“這還用問嗎,張居正自小聰明過人,十二歲便名鎮一方,十六歲中舉,二十二歲金榜題名,當然是憑本事換來的啊。當然了,時勢造英雄也是一個方麵。”
“嘿--嘿--”爺爺誇張地冷笑了兩聲,“時勢造英雄?這話當然不錯。但你別忘了,時勢造英雄後麵還有一句,英雄亦適時。明朝時期中華就有千萬子民,為何沒有造就了別人,偏偏就造就了一個張居正呢?你要說張居正打小就是天才兒童,那中華那麼多子民中,難道就隻有張居正一個人是天才,是個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物嗎?如果張居正不懂得鑽營之術、為官之道,估計還沒有開始實施他那什麼‘一條鞭法’,治理弊政,早就被身邊的奸佞之臣整的七葷八素,死無葬身之地了。”
外公雖然說的粗糙,但句句在理,原小生也是無言以對,隻能保持緘默。
外公繼續道:“你爺爺我是個粗人,跑過馬幫,當過土匪,也參加過抗日,讀過幾年私塾,粗通些文字,跟你這個大學生沒法比。但有一點,你肯定要向你爺爺學習--尊重事實、不拘小節。書是人編的,他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有句老話,雖然粗俗,卻也說的是事實:嘴是兩片皮,上下會轉移。就是說,人這張嘴是最不可信的。既然說出來的不可信,那麼寫出來的,難道就可信了嗎?特別是曆史,都是皇帝身邊的人編寫的,有幾個人能像司馬遷那樣卵蛋都被人割了,還能不變態的。我這些年在家閑的沒事,經常翻翻這些書,我覺得曆史書裏說的事--兒,你可以信五分,但是裏麵說的理--兒,誰是誰非的話,有一分可信的就不錯了。你剛才說什麼張居正十二歲名鎮一方,十六歲中舉,二十二歲金榜題名,整飭吏治,加強邊防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你見過嗎?那都是千八百年以前的事情了,你肯定沒見過,你隻是在那些史官寫的書或者野史裏麵看的,你怎麼就知道他們就不是為了維護皇家權威,歪曲事實,胡編亂造的。你怎麼就知道他們就不是為了自己窮開心,胡謅的。”
說到這裏,外公略微停頓了一下,喝了口水,接著道:“再說這個當官。我沒當過官,就是跑馬幫、當土匪的那會當過帶頭大哥。但是我知道做人。做人要內方外圓,自己心裏有杆秤,知道什麼事兒該做,什麼事兒不該做,但同時也要善惡分明,適時而動,把手段用在好人身上叫惡,把手段用在惡人身上就是善了。就像當年我打家劫舍的時候,如果我劫掠窮人家的財產,估計土改那會就被人整死了,老百姓遲早不會放過我,而我專對那些為富不仁的地主老財下手,老百姓就說我是英雄。我想這當官也是一樣的道理,隻要時刻心裏有咱老百姓,即便是以後被罷官免職也會心安理得。你明白嗎?”
原小生點了點頭,狡黠一笑,心思早放在了那幾本書上,道:“爺爺,您說的這些道理,我全明白了。不過我現在還是個鄉鎮小公務員,還談不到這那一步。我先把書拿回去好好研讀研讀,如果真有用了再說。時間不早了,我先回去了。”說著也不管外公是否同意,卷起那幾本書,起身給屋裏的外婆打了個招呼,就往外走。外公哎哎地叫了兩聲,道:“我還沒有同意你把我的書拿走呢。”小生邊往外走邊對爺爺笑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此乃權宜之計,請爺爺見諒。”幾本破書,奶奶自然是想送給孫子了,就推著原小生往外走。外公在後麵隻好感歎道:“你這小子學的很真夠快的,剛學了一點就用到你爺爺身上了。”也不會非要追回,由著原小生拿走了。
“怎麼沒在你外公家住一晚上呢?”母親見原小生回來了,臉上綻放著笑容,就知道兒子的心結已經被老父親給解開了,很隨便地問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