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北大還是清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屬性:愛國。蔡元培、魯迅、錢偉長、華羅庚……這些耳熟能詳的教授,在中華民族遭遇危機之時毅然站了出來,用錚錚鐵骨為年輕人做出了榜樣。今天的我們,不必再遭受炮火的襲擊,但愛國的情操是永遠都不能忘記的。“振興中華,揚我國威”,在我們的肩頭,有一個沉甸甸的愛國使命。
1.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做一個愛國主義青年,就要義不容辭。
蔡元培,這是北大曆史上一個永遠不能忘記的名字。正是因為蔡元培先生從來沒有中斷過的愛國舉動,讓北大這座百年名校從建立以來,就戴上了愛國的光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各國準備簽訂《巴黎和約》,然而這份條約對中國並無好處。於是,北大學生決定在5月7日舉行遊行抗議活動。5月2日,國務總理錢能訓向正在巴黎參加和談的中國代表團拍發密電,命令代表在合約上簽字。
這一消息,被國務院電報處的一名小職員知道了,於是他連夜向總統府外交委員會事務長林長民通報。隨後,林長民當即向外交委員會委員長汪大燮彙報。
事實上,外交委員會已經在當天召開了緊急會議,決定拒簽和約。汪大燮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十分焦慮,5月3日淩晨,他便專程前往蔡元培家中,告知蔡元培這個消息。蔡元培極為震驚,他明白,政府是已經完全不能指望,現在,能夠挽救國家命運的唯一希望便是愛國學生。
5月3日早上,蔡元培召開緊急會議,與羅家倫、傅斯年等部分學生代表商量對策。同時,他又以北京歐美同學會總幹事的身份,與副總幹事王寵惠、葉景莘聯名致電中國使團首席代表陸征祥,勸他不要在合約上簽字。
與此同時,其他各校的學生代表也召開了緊急會議,一致認為必須馬上采取行動。5月3日晚上,北京大學召開全體學生大會,決定第二天舉行示威。對於這次大會,蔡元培不僅沒有阻止,還特地召集學生代表談話,予以鼓勵,並再三囑咐,為了避免為政府幹涉造成口實,在行動的時候一定要嚴守秩序。從淩晨到晚上,蔡元培都在為調動各方力量,為促成第二天的行動而竭盡全力地奔波,而他位於東堂子胡同的家更是人流如梭,一夜沒有停歇。
1919年5月4日下午,數千學生在天安門前舉行示威大會,並與不斷加入的市民、工人、商人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上街,著名的“五四運動”爆發了。當他接到政府要求停止的要求時,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學生愛國運動,我不忍製止。”
最後,隊伍衝破軍警阻攔,行至賣國賊曹汝祥的住地趙家樓的時候,放火燒掉了曹宅。一時之間場麵無法控製,趕來彈壓的大隊軍警逮捕了32名學生,其中有20人是北大的學生。學生被逮捕之後,蔡元培冒著危險多方營救,使被捕學生於5月7日全部獲釋。
這件事,讓政府大為動怒,免去了蔡元培的職務。為保全學校,保護學生,蔡元培引咎辭職,毅然決定離開北大。知道蔡元培出走之後,北大及各校師生組織請願、罷課,強烈要求蔡元培回任,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一時間學潮洶湧,舉行了影響力頗大的“挽蔡行動”。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上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1919年9月12日,病後初愈的蔡元培再次回到北京;8天之後,北京大學三千餘人在法科大禮堂召開歡迎蔡元培返校的大會,盛況前所未有。如此“校長救學生、學生留校長”的佳話,世所罕見。
蔡元培先生和北大學生的愛國行動,值得每一個中國人銘記。而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雖然在和平的環境中成長,不需要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但愛國的精神卻不能丟。我們應該像蔡元培那樣,時刻維護國家的利益,做一個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青年。
愛國主義精神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應該具備的精神,做愛國主義青年,就要不畏懼挑戰,有勇氣迎接即將麵臨的一切困難。不論是清華教授朱自清的“不食美國救濟糧”的決定,還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犧牲精神,還是邱少雲麵對烈火焚身的無所畏懼,都是源於對祖國的熱愛和忠誠。所以,當他們麵對祖國危難的時候,將國家的榮譽和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高,甚至高於他們的生命。這種為了國家的義不容辭,為了國家的無所畏懼,正是愛國主義的基本特征。
中國近代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回國之前,曾經環遊歐洲,參觀了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築。當他看到別的國家的古建築受到保護,並且有專門的學者在研究,而國內的古建築大多無人問津,並受到嚴重的破壞的時候,他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梁思成回國之後,在東北大學的邀請下,來到東北大學任教。在東北大學,梁思成創建了建築係,他自己擔任係主任和教授。1931年9月18日,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很快淪陷。在動蕩不安中梁思成一家遷到了北平。
回到北平的梁思成,參加了專門研究古建築的營造學社,並且擔任法式部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中。隨後的1937年,抗日戰爭全麵爆發。日軍占領北平之後,主辦了“東亞共榮協會”,並邀請梁思成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