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你鬱悶,是因為自己不夠豁達(1)(1 / 3)

生活中,每個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沒來由的心情低落,沒道理的喪失信心——這一切都是鬱悶所致。對世事,必須有一份豁達的心態,看穿人生的不如意,看透生活的瑣碎無奈,才能以平靜無波的姿態,秀出那個豁達的自己。

01.心窄路就窄,心寬路就寬

隻要有足夠的達觀,每個人都能擁有一片藍天碧海。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每個人都想做跳躍的魚,飛翔的鳥,享受自在的生活。偏偏生活給我們的並不是自在,而是一波接一波的鬱悶情緒,當我們一次次被打擊,一次次目睹生活的無奈,內心再也無法升起跳躍和飛翔的念頭,鬱悶由此滋生。

兩個病人躺在病床上,他們得了重病,不知道還有沒有康複的希望,至少現在,他們連下床都做不到,最多半躺在床上。不過,他們的心境倒是完全不一樣,靠窗的人每天開開心心,靠牆的人每天都覺得自己要死了。

為了安慰靠牆的人,靠窗的人開始給他講自己看到的事——從靠牆的人的角度,他根本看不到窗子,更別提窗子外發生的事。每天一起床,靠窗的人就會給靠牆的人講外麵的景物:小草發芽了,野花開花了,有什麼樣的樹木,小孩子在放風箏,有個男孩拿著一朵玫瑰,也許他想追求醫院裏的一個護士,不知是不是漂亮的李小姐……

靠牆的人很羨慕靠窗的人,他能看到那麼多的東西,而自己隻能在旁邊聽,有時候,他甚至有點嫉妒對方能看到。過了幾個月,靠窗的人竟然能站起來了,醫生診斷他可以回家。靠牆的人想:“一定是那扇窗戶,讓他得到了康複的希望。”他跟護士商量,等那個人走後自己去睡靠窗的床,他相信他也可以重新恢複健康。

第二天,護士將他挪到那張夢寐以求的床上,他迫不及待地看向窗子,他驚呆了:窗子外麵什麼也沒有,隻有一麵慘白的牆。

所謂的樂觀,並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心靈的寬度。就像故事中靠窗的病人,即使麵臨一麵空白牆壁,他也可以自得其樂,想出各種有趣的事安慰自己、安慰他人。人的生活往往是態度決定的,心寬的人即使走在絕壁之上,也相信前方“柳暗花明又一村”,“車到山前必有路”,他們才不會悲觀失落,白白浪費自己的好情緒。

心窄的人呢?他們總是把自己放在圍牆之內,有意無意地加高牆壁,讓自己像個牢獄中的犯人,每天想的不過是那點煩惱,沒事還要添點煩惱的斤兩。在他們看來,世上沒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人生不過如此:鬱悶、鬱悶、鬱悶……

鬱悶的結果是什麼?是好好的一個人,沒能享受到生命中的快樂也就罷了,還給自己的心靈判了無期徒刑,讓它再也無法雀躍。不論有什麼興奮的事,鬱悶情緒都會像一瓢冷水當頭淋下,讓好不容易提起的熱情再次降溫,生活重新回複到鬱悶、鬱悶、鬱悶……那麼,有沒有告別鬱悶的辦法?

蘇東坡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文人之一,他的可愛在於他的曠達。他曾是名震天下的才子,卻因為“烏台詩案”被流放,此後,他開始了一連串的流放,在一個接一個荒涼的流放地,他離朝廷越來越遠,離曾經的讚美越來越遠,陪伴他的隻有清風明月,他甚至覺得,此生再也沒有機會一展抱負。

但是,他沒有怨天尤人,不論流放到何處,他都一心一意做該做的事,放開胸懷享受生活,吃喝吟唱,行走於天地之間,這是真正的瀟灑,讓千百年後的讀者羨慕不已。下麵這首《定風波》,正是他心態的寫照: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什麼能抵製鬱悶?——豁達的心態。豁達的人樂觀且快樂,他們總是像是在路上哼歌的人,沒有什麼能阻止他們享受生命,這樣的人,讓人覺得可親又可愛,即使他們年老、貌醜、能力低,也會把一份快樂的心情傳遞出去,讓人由衷的羨慕。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尋一份“海闊天空”,而不是搭建自己的囚牢。你計較的事越多,世界就會越小,因為你不得不把精力放在不如意的事上,整天思索著如何改變自己的境遇。但其實,改變境遇的方法隻有一個,就是腳踏實地的努力,除此之外,一切憂愁都沒有用,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憂愁?

達觀的心態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心理疏導,要打從心底接受現狀,可以更改的也好,不可更改的也好,現實就是現實,接受了,才能尋找快樂;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生活,隻有努力的生活,才能覺得自己的每一天都有意義,才不會浪費生命。

心是人開通的,路是人走出的,隻要有足夠的達觀,每個人都能擁有一片藍天碧海。

02.用心嗬護不完美的自己

人生沒有不完美的境地,隻有用心的去嗬護,才能演繹更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