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追求名利,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誌趣;不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遠大目標。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這樣告誡兒子,也是在告誡那些為了功名碌碌一生的世人。其實,等到風雲看淡之後,你會發現放下了功名才真正做到明誌。
01.人淡如菊,心淡如海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螳臂當車,無疑是自不量力。淡定不僅僅是指在榮譽、名利麵前能夠保持平常心,也包括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我們要想客觀地看待一切,認識一切,就離不開一顆淡然的心,如果內心不夠淡然,我們就可能成為當車的螳螂。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假如我們的行動隻是按照自己的個人意願和本能來行動的話,就有可能會自取其辱,也可能麵臨失敗。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隻有了解自己和他人,才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從前有一隻高傲的蜈蚣,它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於是向蛇發起了挑戰。它決定和蛇賽跑,約定如果賽跑輸掉了,就要心甘情願成為對方的奴隸。
蚰蜒聽說之後,前來勸說蜈蚣:“你為什麼要和蛇賽跑呢?蛇比你身長要長得多,而且爬行的速度非常快,你怎麼可能贏得了它呢?這樣簡直就是自取其辱。你快放棄吧,趁現在還來得及。”
沒想到蜈蚣一點都不擔心,反而自大地說:“蛇沒有腳,我的腳那麼多,怎麼可能連它都贏不了呢?開什麼玩笑,我一定會贏得比賽的勝利,然後讓它做我的奴隸!”蚰蜒見蜈蚣不聽勸,也就沒有再說什麼,默默地爬走了。
比賽的那天終於到來了,蜈蚣得意揚揚地爬過來,它看著蛇輕蔑地笑了笑,然後就待在原地閉目養神。比賽開始了,開始的信號一出,蛇扭了一下身子,然後就快速地衝了出去。蜈蚣大吃一驚,沒想到蛇竟然有這樣的速度,它一著急,不小心幾隻腳互相絆住了。它馬上調整自己的狀態,終於協調好自己的身體之後,正準備前進,才發現此時的蛇已經在終點看著它了。
因為對自己和對手都沒有足夠的了解,所以使得蜈蚣自取其辱。我們有時可能因為太驕傲,而失去了客觀觀察一切的能力。生活之中,有時我們就像是蜈蚣一般,因為對榮耀的渴求,所以本能地追逐。但是我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缺少一顆淡然的心,所以容易變得自負,讓自己成為他人的笑柄。
如果我們能夠多去了解自己和他人,也許對問題就會有新的認識和解釋,對於追逐的一切也許就會有一個新的看法。
在一個農舍中,有一隻非常漂亮的公雞,它有著非常嘹亮的歌喉,每天都準時報時,偶爾還會唱幾句,抖抖漂亮的羽毛,然後在雞群當中來回走動,因為這樣能夠聽到對它的讚賞。
有一天,它一如既往地唱著歡快的歌,當它從一隻母雞身邊走過的時候,母雞異常生氣地說:“你這麼喜歡唱歌嗎?你覺得你的歌聲很迷人嗎?你不覺得你的歌喉非常讓人難以忍受嗎?這聲音簡直沒有人能夠承受。”說完之後,就扭頭走開了。
聽到了母雞的侮辱公雞非常生氣,於是衝著母雞大叫:“你有什麼資格對我的歌聲妄加評論?你連唱歌都不會,你隻會咯咯地叫,除了下蛋一無是處。”說完還準備上前去理論。
這個時候另一隻母雞走了過來,然後對公雞說:“不要計較了,原諒它吧,它其實很喜歡你的歌聲,隻是現在這首歡快的歌不太適合,天知道,昨天它的孩子被可惡的狐狸叼走了。體諒一下它吧。”公雞聽完之後感覺很抱歉,於是找到母雞道了歉。
在遭到質疑的時候,憤怒是一種常態。但是,如果失去了冷靜和淡定,那麼我們也就沒有了觀察客觀事實的能力。事出皆有因,憤怒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試著去了解事情經過,那麼憤怒也許就會在了解的過程中停止,這樣我們才能學會包容,做到真的心寬如海。
通常在事情發生之後,我們應該學會了解事實。隻有了解了實情,我們才容易做到原諒。在了解事情的過程中,不要帶有情緒是必要的,所以要學會心淡如海,隻有保持內心的淡定平靜,才能做到心如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