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晴朗時,相信工作總有幹完的一天;心態糾結時,認為工作永遠幹不完。現代人離不開工作,常常被工作奴役。看待工作要放鬆自己的心,以更健康的方法去安排,才能以更輕鬆的態度去應對,停一停,休息之後,工作會更順利。
01.別讓忙碌綁架了自己的生活
即使做個“獵人”,也要從容的“捕獵”。
走在人潮洶湧的街道上,你會發現每個步履匆匆的人,表情都如此相似:他們緊皺眉頭,一邊趕時間一邊思考問題,抿起的嘴唇透露不出絲毫快樂,他們像被什麼東西追趕著,逼迫著,隻能沿著既定的道路日複一日地行走,你是不是也是“獵物大軍”的一員?
自從被應聘到一家出版社工作後,呂先生就一直是個“拚命三郎”:他每天的時間被稿件、傳真、合同以及各種方案充塞得滿滿的,生活就像上足了勁的發條一樣,即使是在周末他都會加班熬夜,妻子總勸他要惜福養身,他隻能苦笑說:“房貸要還,孩子以後的教育費用要存,怎麼養身?”妻子說:“別人家的房貸都能按期還,孩子也都去留學了,怎麼沒見他們像你這麼累?”
呂先生不聽,依然每天去趕那些永遠趕不完的工作,因為太累了,呂先生竟然在一天早晨暈倒在眾人麵前。可就在臥床休息的幾天裏,他仍然在床上不分日夜地趕稿子;外派工作時,他一連幾天忙著走訪市場,顧不上吃飯睡覺……
呂先生就像在跑步機上行走的人,從來不曾停歇過,總是腳步匆匆、馬不停蹄。終於有一天,生命的傳送帶還在繼續運轉,而前進的齒輪卻壞了——呂先生徹底崩潰了,他因大出血而住院。治療期間,他對醫生傾訴自己的煩惱:“我時時刻刻都像是在和別人賽跑一樣,每一天都是緊張兮兮的,我感到越來越累!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像是有人拿槍對準我的頭部,必須要立刻做這做那,否則就要開槍!”醫生無奈地說:“沒有人拿著槍逼你,是你把自己當成了獵物,身心都處在‘獵物狀態’,身體怎麼可能好!”
小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一切事都可以自己做主,可是,我們不得不聽從爸爸媽媽的教導,不得不遵照老師和長輩的指示,我們常常覺得不自由,盼望自己盡快長大,能夠按照想要的方式生活。在我們的想象中,那種生活愜意美好,每一天都有舒心的事,即使辛苦也會覺得在為自己生活。
長大後,我們發現世事並非如此,我們的生活已經被“綁架”了,我們每天都強迫自己做大量的工作,思考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們的所有時間都在圍著工作這個中心,甚至在娛樂的時候,想起工作上的煩心事,笑臉也會越來越僵硬。我們就像故事中的呂先生,成了工作的獵物,生活的獵物,隨時戰戰兢兢,害怕下一秒就會有一聲“槍響”。
這是典型的壓力過重產生的危機意識,已經沒有人在你耳邊說“你不工作就會如何如何”,你卻對自己不聽催眠:“不工作的話後果很嚴重。”有多嚴重呢?腦子裏會自動播放“失業”、“破產”甚至妻離子散等等畫麵,等到這些念頭根深蒂固,你就徹底地進入“獵物狀態”,而那個持槍的人不是別人,就是你自己。
但是,你真的覺得不停工作,生活才能有保證呢?這種想法是否也有偏差?有沒有一種折中的方法,兼顧身心兩方麵,既能賺錢,又不損害心情和健康?有人說這簡直是癡人說夢。但是,實際生活中,並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
在眾人眼中,孫先生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成功者。當他的老同學還在為飯碗苦苦掙紮時,他已順利地完成了由低級白領到高級白領到金領的過渡。事業、金錢、美女,一樣不缺,而最讓人羨慕的是,這一切似乎他並沒有像有些人那樣犧牲健康和情趣孜孜以求,而是從容淡定間盡收囊中了。
每個人都想知道孫先生成功的秘訣,他說,其實挺簡單,就是每天半小時。
孫先生剛參加工作時,和許多人一樣,總覺得手頭的事情做不完,業餘愛好也丟了,人疲乏得要命,到頭來還沒落得個好效果。他總是為幹不完的工作發愁,直到有一天,做了一輩子管理工作的姑姑對他說:“你能不能試一試,每天早出門半個小時?”孫先生對父親的話並未十分理解,但出於對姑姑的信任,他決定試一試。
第二天起,他開始比正常時間早半個小時出門。當他走到公共汽車站時,發現等車的人不多,上到車上,又發現有許多空位,比平時愜意多了。而且,由於還沒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沒出現堵塞,很快就到了他的目的地。坐在車上時,他就把一天的工作理了個頭緒。進到辦公室後,同事們還沒來,他在空曠的辦公室裏伸展了一下手腳,而後開始聽一段音樂。
當同事們匆匆忙忙地打卡、手忙腳亂地開抽屜時,他的麵前已放好了需整理的材料,並泡好了一杯熱茶。接下來的工作是有條不紊的。往往不到中午的下班時間,他上午的工作計劃就提前完成了。那麼在剩下的時間裏,他會憧憬一下午餐的豐富內容,並考慮午休時是和男同事們一起打打球呢,還是陪女同事去逛逛樓下商店———這些想法的確都讓人愉快。
悠閑的午休結束後,下午的工作又開始了。由於早上在車上已有打算,頭緒清楚,下午的工作又很順手。下班鈴聲響之前,他把一天的工作小結了一下,看看有沒有遺漏的或不周到的地方。如有趕快彌補,決不拖到下班後,占用屬於自己的享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