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一個實驗:我們試著閉上眼睛去和別人交談,我們什麼也不說,我們全神貫注地傾聽,沒有風聲,沒有雨聲,耳朵裏隻有對方的談話聲音。我們滿懷欣喜的等著收獲別人給我們傳遞的信息,可是結果我們卻失望了,我們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辦法體會對方的真正意圖。
我們開始試著睜開眼睛,漸漸的,我們發現一切又回到正軌,我們又開始能夠輕鬆掌握別人的意圖,理解別人說話的精髓。為什麼會這樣呢?
研究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別人傳遞的信息其實遠不是隻有說話那麼簡單,他們經常會有眼神、會有手勢。我們其實經常靠這些眼神和手勢來幫助我們理解別人說話的意圖,我們也因此能夠輕鬆接受別人的意圖。
我們觀察到了別人這些細微的肢體語言,我們觀察到了別人這種無聲的表達方式,我們更清晰地理解了別人的想法,我們也因此開始更融洽地與別人溝通,更有針對性的對別人闡述自己的觀點,大家開始其樂融融,於是我們驚呼:睜開眼睛,其實我們溝通沒有障礙!
可是,肢體語言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手指伸出的多少、手指的方向、用哪一個手指做動作,往往都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抱頭、屈膝、抽煙、笑容……這些,其實都有無數種不同的姿勢,當然這些不同的姿勢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隻有真正地了解了這些不同肢體語言的含義,我們才能精確地判斷出別人的意圖和動向,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別人的想法。
現實中,肢體語言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意義雖然有很多共性,但同時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性別、年齡、閱曆、性格、心態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影響肢體語言的重要因素。我們在分析別人的肢體語言的時候,千萬不能簡單就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姿勢來判斷別人的真實意圖,一定要把這個人各個方麵的因素聯係到這些表情和動作上,仔細分析之後再下結論。
同時,在我們自己運用這些肢體語言的時候,一定還要注意到社會習俗、文化背景、民族習慣、現場氣氛等各種綜合因素,千萬不可對表情的理解搞“一刀切”。
現在,我們來細微地觀察一下我們的肢體語言。一般來說,我們的肢體語言方式可以分為以下6種。
1.廣域信號
包括我們的舉止和身體擺放的方式。
2.身體語言
用身體軀幹在我們沉默無語時表達的情感。
3.微觀動作
手指、鼻子等微觀部位做出來的動作,小到瞳孔的放大與收縮。
4.麵部動作
也就是我們的麵目表情。
5.空間行為
你與別人的距離。
6.觸覺
擁抱、握手、接吻等接觸性動作。
為了與別人溝通完全沒有障礙,我們必須全麵去掌握這些肢體語言,充分發掘別人這些肢體語言的意義,利用這些有用的信息,對我們的溝通對象做更全麵、更透徹的分析。這樣,在溝通中我們就能始終掌握主動了。
不錯,我們渴望了解別人,我們需要傾聽,可是我們不能僅僅隻帶上自己的耳朵,老天給我們眼睛絕不是僅僅隻是讓我們看路和分辨食物用的。
事實上,我們發現,當我們在用心去聆聽別人談話的時候,我們傾聽的姿勢、我們傾聽的神態,一樣在影響著別人的情緒,影響著別人表達的真實意願。事實上,這些姿勢和神態同樣是我們肢體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我們就先從傾聽開始,來了解一下肢體語言吧!
首先,我們來看看,在傾聽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們的視線在哪裏?我們的視線是緊盯住對方不放?還是埋頭看桌子?到底我們的視線應該放在哪裏?關於這個問題,有各種答案。比方說,在對方身上設定固定區域,而將視線放在固定的範圍內。一般來說,這個固定區域,以上下雙眼的連接線及腹部為限,左右以肩寬為準較為合適。這樣容易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當然,視線最好仍需配合當時的情況作適當的調整,隻要能表明你在認真聽對方說話就是成功的。
接著,我們來看看傾聽的姿勢。在談話的時候,說者往往通過觀察聽者的身體語言,來判斷對方接受的程度。這也是為什麼聽者必須注意自己傾聽姿勢的重要因素。例如:聽者上身向後仰靠在椅背上,可能會引起說方的厭惡,以為“這家夥盛氣淩人”!但如果聽者彎腰駝背,不免要遭人誤解,“這人怎麼沒有一點自信”。因此,上述兩者的姿勢均不宜表現在談話中。
同樣,手腳交叉可成為破壞對方談話興致的致命傷。一般來說,所謂傾聽,我們身體前傾的姿勢最能博得對方的好感。
從說者的角度來看,當你意興正濃的時候,你同樣應該適當觀察一下聽者的身體所透露出來的信號。
1.不同意而掉轉頭
他們剛開始的時候是開放式的身體語言,點頭讚同或者微笑。現在他們的身體是否稍稍側轉,離開了你?他們懶散地坐在椅子上了嗎?他們是否雙腿交叉並不再正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