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用狗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將一個鐵籠子一分為二,保持各自的穩定,中間留出不大的空隙。把幾隻狗放進籠子的一邊,一旦籠子底上通電,狗就會受到電擊的刺痛,很快跳到籠子的另一邊去,以躲避電擊;而在另一邊受到電擊時,這些狗又會很迅速地跳回來,逃到沒有通電的一邊。
然而,另外的幾隻狗被放進籠中受到電擊時,它們卻不做任何跳躍和掙紮,隻會渾身發抖,低聲哀鳴。為什麼這些狗會表現出這種任人宰割的慘狀呢?
原來,心理學家曾把這些狗拴在一個鐵柱上,時不時地用電刺激它們。狗最初受到電擊後立刻會跳躍、掙紮,但是無論它們怎樣跳躍、掙紮,都擺脫不了電擊的折磨。經過幾天數十次的電擊和無效的跳躍、掙紮後,這些狗都放棄了努力,開始自暴自棄了。這時,再把這些狗放進鐵籠中,它們習慣了挫敗,對這種輕輕一躍就能擺脫的電擊刺痛,竟然認“命”了。
有人用猴子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把第一批的6隻猴子關進一個房間,在房間裏放一個可達屋頂的梯子,然後在梯子頂端掛上一串香蕉。
實驗開始後,6隻猴子拚命衝向屋頂的香蕉。但是,不管是哪一隻猴子,隻要快碰到香蕉的時候,實驗人員就無情地用冰冷的高壓水槍衝擊這隻猴子,直到它最終放棄。如此反複一段時間之後,所有的猴子都放棄了奪取香蕉的嚐試。
然後,實驗人員用外麵的一隻猴子替換了房間中原有6隻猴子中的一隻。當這隻猴子進入房間後,它發現了香蕉,於是一下子衝了過去。這時,發生的情況與原來不同,沒等這隻新猴上去,另外5隻猴子早已把它按倒痛打,直至它放棄那個奪取香蕉的念頭。
接著,另一隻新猴子被放進來,換走了第一批中的另一隻猴子。同樣的事情發生了,隻不過打這隻新猴子最狠的,正是剛才那隻先一步進來並挨打的新猴。
如此繼續實驗,直到房間中的猴子全部換成了沒有被水槍擊中過的6隻新猴子。此時,實驗人員拆除了水槍,但全部猴子居然沒有一隻試著去奪取屋頂的香蕉。
有人用小白鼠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心理學家曾經將小白鼠放到一個有門的籠子裏,籠子的底是金屬的。然後,給籠子底通低電流,使小白鼠受到雖然不致命、但是會引起相當痛楚的電擊。如果將籠子門打開,小白鼠會立刻跑出籠子以逃避電擊。但如果用一個玻璃板將籠子門堵住,那麼小白鼠在遇到電擊往外跑的時候,就會在玻璃板上撞一下,被阻擋回來。重複給籠子底通電,使小白鼠一次又一次地在企圖逃跑的時候受到玻璃板的阻礙。最終,小白鼠學會了屈服,它趴在籠子裏,被動地忍受著電擊的折磨,完全放棄了逃跑的企圖。這時,即使將籠子門上的玻璃板移走,而且讓小白鼠的鼻子從門伸出籠外,它也不會主動逃出籠子,徹底放棄了所有的努力,無奈而絕望地忍受著痛苦。
狗、猴子和小白鼠的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上描述動物——包括人在內——在願望多次受到挫折以後,表現出來的絕望和放棄的態度。這時的基本心理過程是退縮和放棄。對人來說,還有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和自我設限等,使人變得悲觀絕望、聽天由命,聽任外界的擺布,任自己的命運隨著外力的強弱而波動起伏。
不錯,人是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比狗、猴子和小白鼠要聰明得多,頑強得多,高級的多。如果人看到有獲救的希望,是絕不會放棄的。但是,也不可否認,很多人在多次挫折後的表現,與多次挫折後的動物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一些人“理想已經被現實磨平了”的時候,當一些人怨恨“現實帶給自己一次又一次打擊”的時候,當一些人“遁入空門”甚至“了此一生”的時候,凡此種種,不能不說也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上麵的實驗啟示著人們,身敗心先敗。在遭到多次的挫折之後,不僅要防止產生“習得性無助”心態,而且要高揚起永不言敗的旗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希望和成功絕不是來自於一帆風順、屢戰屢勝,而是來自於不屈不撓、屢敗屢戰。
堅持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它讓我們能看到最後勝利的果實,它更讓我們的心身得到了成長。隻有在困難麵前永不低頭的人,才能成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