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左 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史。其多用事實解釋《春秋》,與《公羊傳》《■梁傳》同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為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作者相傳是春秋末年與孔子同時的左丘明,生平事跡不詳。《左傳》中提到戰國初期的某些史實,許多學者認為不可信。當代學者多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所作,可能出自魯國史官的手筆,成書之後,又經多人增益。《左傳》全書分六十卷,十八萬多字,以《春秋》為綱,並仿照《春秋》的體例,按魯國國君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十三公的次序,記載了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至魯悼公十四年(前454)間的春秋曆史。

《左傳》取材廣泛,博采了古代和當時的史書記載和曆史傳說,刪繁就簡,加以裁編而成,對春秋列國的政治、外交、軍事、文化等各方麵的活動及有關言論都作了係統詳細的記載。反映了當時諸侯國之間錯綜複雜的角逐,深刻地揭示了社會內部的變革及其趨向。下麵介紹部分經典篇章。

《鄭伯克段於鄢》:鄭武公之妻武薑偏愛小兒子共叔段,總想立他為太子,但這一企圖未能成功。武公死後,莊公即位,武薑又為段請封地。後來段的力量逐漸發展,武薑與段裏應外合,準備以武力奪取君位。莊公得知此事,起初不動聲色,等段發動叛亂時,才派兵一舉擊敗了段。隨後斷絕了與武薑的母子關係,但不久又恢複了母子關係。

《曹劌論戰》:魯莊公十年(前683),齊國攻打魯國。魯人曹劌見情勢危急,便主動請求見魯莊公,向他詢問戰前應戰條件,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取信於民,並隨軍出征。戰時,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戰略方針,正確把握反攻、追擊時機,結果以弱勝強,取得勝利。戰後曹劌在回答魯莊公取勝原因時指出:打仗靠的是勇氣,在敵方士氣已經喪盡、我方士氣正充沛之時發起進攻,因此打敗了敵人。

《燭之武退秦師》:晉、秦兩大國聯合圍鄭,形勢十分危急。在鄭伯請求下,鄭國大夫燭之武冒險夜縋出城,去見秦穆公。他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向秦穆公闡述亡鄭將使晉得利,隻有讓鄭存在,才有利於秦;又以晉不守信的事例,推論亡鄭以後,晉必西犯,使秦受害。終於說服秦穆公放棄聯晉滅鄭的計劃,轉而派兵助鄭禦晉。而晉文公權衡利害,也不戰自退。

《左傳》主要是作為一部曆史著作而傳世,從文學的角度而言,它作為有很高文學價值的先秦曆史散文的代表,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左傳》敘事完整翔實,有條不紊,繁簡適當,體現了高超的記事能力。在敘事中又著重寫人,讓人物在曆史的矛盾衝突中呈現不同的性格;通過帶故事性、戲劇性的細節描寫,揭示人物的麵貌。例如《鄭伯克段於鄢》,《春秋》隻有“鄭伯克段於鄢”六字,而《左傳》用五百多字,完整而簡潔地描述了這一事件的全過程。文章先寫武薑厭惡鄭莊公,偏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交代了人物之間的關係和矛盾。接著寫莊公即位後,與共叔段之間的矛盾加深和發展。先是武薑為共叔段謀權,為其請求封邑;接著寫共叔段明目張膽地擴張自己的勢力,而莊公為了保權,卻假意容忍,任共叔段隨意而行,目的是使其加速為惡,為日後剪除他奠定基礎。再接著寫“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奪權的戰爭就要爆發了。莊公見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發兵一舉擊敗了共叔段。文章最後,寫莊公母子“隧而相見”,表現了莊公的偽孝。全文層次井然,婉轉地記敘了事件從起因、發展、高潮到結局的完整過程,敘事雖簡略,但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薑氏的自私偏狹、共叔段的驕縱貪婪、莊公的陰險毒辣和虛偽,都得到了生動的再現。

《左傳》敘事最突出的成就還在於描寫戰爭。全書寫軍事行動有四百多次。作者把每一戰役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寫戰場交鋒多用略寫,寫戰爭的起因、戰前的策劃及戰後的影響則詳寫;並且把戰爭的勝負與參戰國的政局、民心的向背、將帥的品格等因素有機地聯係起來,寫出了某種曆史的必然性。例如《曹劌論戰》,寫齊、魯長勺之戰。首先寫曹劌請見莊公,通過詢問戰前的政治準備,肯定了取信於民,得到人民的擁護,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接著簡潔扼要地寫曹劌為莊公謀劃戰勝齊國的經過。最後,補敘曹劌的戰略見解,顯示了曹劌卓越的軍事才能。全篇文字簡潔,詳略得當,逐層遞進,又互相照應;並采用了對話、襯托、補敘等方法,使文章既顯得簡練,又生動活潑。

《左傳》中記敘的外交辭令也十分精彩。許多辭令曲折縝密,委婉有力,富有雄辯的邏輯力量。例如《燭之武退秦師》,燭之武說秦穆公的說辭,僅一百餘字,卻抓住秦國企圖向東發展而受到晉國阻遏的處境,剖析在秦、晉、鄭三國關係中,秦隻有保全鄭國作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獲得最大利益。由於其辭令分析入情入理,無懈可擊,終於說服了秦穆公,瓦解了秦晉兩大國的聯盟,挽救了已經必亡無疑的鄭國。

《左傳》作為我國古代史學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型範例,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漢代司馬遷發展了《左傳》的傳統,寫出名著《史記》。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僅內容上與《左傳》相接續,在體裁和寫作方法上也以《左傳》為法。後代古文家也往往把《左傳》作為作文的楷模。

閱讀時應注意《左傳》在敘事方麵的成就,特別是對於戰爭的描寫。建議閱讀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瞿蛻園的《左傳選譯》。孔子(前55l—前479),春秋後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祖先為宋國貴族,後移居魯國。魯國素有“禮樂之邦”之稱,禮樂傳統根深蒂固,這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孔子早年喪父,家境中落,年輕時曾當過管糧倉、管放牧的小官。他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三十四歲時,魯大夫孟僖子之子孟懿子及南宮敬叔前來學禮,從此開始授徒講學。五十歲時當過魯國的地方官中都宰,因頗有政績,後又升任主管司法的大司寇。不久政局有變,他的理想難以實現,於是率弟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十四年的周遊列國。到過衛、宋、陳、蔡、齊等國,但終不見用。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集中精力從事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並刪修《春秋》。孔子所創建的儒家學說,雖然在當時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和推行,但卻被後來曆代封建統治者根據自己的需要,加以改造繼承,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思想體係,孔子也被尊為“聖人”。《論語》是由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集成,記錄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熏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共二十篇,每篇取第一章中的二字或三字作為篇名,無實際意義。一篇中包括若幹章,每章記一件事或幾句話,文字都很簡短,但精煉質樸,含義很深。

《論語》集中了孔子學說的精華,其內容包括道德、教育、哲學、曆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麵。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認為“仁”即“愛人”。以孝悌為仁之本,以為“仁”的執行要以“禮”為規範,強調“禮”,但認為“禮”必須從屬於“仁”,以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為目的,但也表現了對一般人民的重視,這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在世界觀上,認為人受天命製約,但對鬼神又“敬而遠之”,抱存疑態度,強調人重於鬼,生貴於死。下麵介紹兩則經典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要學生言誌。子路態度輕率,誌在軍旅;冉有、公西華有理想,而態度謙遜,誌在政事;曾皙與眾不同,他不願求仕,注重禮樂之治,受到孔子的讚許。最後孔子在回答曾皙的問話時,指出子路的言語不謙遜,不合以禮治國的精神,對冉有、公西華所言誌向予以肯定。

《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將興兵討伐小國顓臾。弟子冉有、子路把這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認為顓臾作為魯國的臣屬是不能伐的,並以護理盲人失職等比喻,指責冉有未能勸阻季氏攻打顓臾是嚴重失職。最後針對冉有所說的顓臾是季氏的憂患加以駁斥,指出季氏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內部。

《論語》是語錄體,主要記言,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行文質樸簡練,自然無華,毫無雕鑿之感,具有一種雍容和順、迂徐含蓄的風格。

《論語》中的論政言辭,代表著儒家早期的政治思想。這些政論文字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生動活潑,從中流露出論者的情感。例如《季氏》篇中的《季氏將伐顓臾》,是孔子師生就季氏該不該伐顓臾的對話。通過孔子對魯國貴族季氏將攻打小國顓臾的譴責和對學生的批評教育,反映出其行仁政、施教化的政見。文章借對話展開駁論,在駁論中樹立正麵主張,駁立結合,層層深入,有水到渠成之效。文中多次運用比喻、排比和反詰等修辭手段,酣暢淋漓,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論語》的許多言論,反映了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對學習、品德修養所取的嚴謹、謙遜的態度和自勵不息的精神。例如對教師必備的優良品德,提出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對學習的原則,提出要學思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對學習的態度,他提出要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又如《學而》篇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三個反問句,把學習的樂趣和達到的境界層層展開,洋溢著自信開朗的求知心態。字裏行間使人感受到孔子為人師表的學者風範,和他平易謙和、循循善誘、充滿睿智的學者形象。

《論語》有的篇章,通過簡短的對話和行動,顯示出人物的某些特征。例如《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記孔子與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在一起,讓他們各言其誌,從比較、對照中顯出各人的不同特色。子路坦率,言辭直捷自負;冉有與公西華謙讓,言辭含蓄婉轉;曾皙性和平,言辭雍容安詳,於平淡中見深遠,受到孔子的讚許。全篇文詞優美,形象生動,傳神地表現了孔子師徒五人不同的性格作風。

《論語》語言明白簡練,不少句子很富於哲理意味和思想深度,可謂妙語連珠,耐人尋味。例如“朝聞道,夕死可也”(《裏仁》),“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也”(《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子罕》)等,都成為後世常用的成語。

《論語》對後世在思想上和學術上都有很大影響,對於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狀態和鑄造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等,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有較高價值,是研究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的重要典籍。

《論語》作為中國古代語錄體經典,篇幅不大,不過二十篇,一萬一千多字,應通讀全書,對其中重要的章節,最好能夠背誦。建議閱讀中華書局出版的楊伯峻譯注的《論語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徐誌剛譯注的《論語通譯》。《戰國策》是戰國時代的國別體史料彙編,簡稱《國策》。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不同名稱和不同本子。西漢成帝時,劉向進行了整理,按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次序,編訂為三十三篇,並取名《戰國策》。《戰國策》是一部彙編而成的書,並不是出自一人一手,也不是出於一時一地;它大約是戰國末或秦漢間人,雜采各國和私人所遺留的史料編纂而成,經劉向加以整理,才成為完整的著作。後來,《戰國策》在流傳中有所散佚。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戰國策》是經北宋曾鞏訪求補足的,已經不完全是劉向編訂的原來麵目了。《戰國策》思想內容較為駁雜,儒、墨、道、法、兵各家的思想都有所反映,然而其主要的傾向則是反映了鮮明的縱橫家思想。1973年12月,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有一部和《戰國策》類似的書。原書未標書名,由整理者命名為《戰國縱橫家書》。這部帛書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的內容見於今本《戰國策》和《史記》,其餘十六章是佚書。這為研究《戰國策》提供了新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