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明十三陵,西安也有“明十三陵”。前者是明朝遷都北京後的13位皇帝的陵寢,而後者則是分布於西安市長安區鳳棲原、少陵原等地約45平方公裏的明代秦藩工墓葬群,其中有13座藩土墓和由50座陪葬墓組成的龐大墓群,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初年,朱元璋曾有意將都城遷到西安,說明了兩安的重要性,於是將其次子封到兩安,為秦王。從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朱元璋先後分封諸子、親族為藩王、郡王,以鎮守各地。明製,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甲士少者三幹人,多者至於九千人。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明太祖洪武皇帝對兩安的地理位置非常關注,加之秦王在諸王中年齡最長、權利最重,故號稱天下首藩,有“天下第一藩國”之稱,其地位僅在皇帝和太子之下。
在陝的第一代藩王為朱元璋次子朱樉,以後還傳10代14位至景王朱存極,崇禎末被李自成所擄,不知所終。有明一代200餘年問,先後有13位藩工、30餘位郡工及其夫人、子孫等埋葬於今長安區、雁塔區少陵原、鴻固原、高望原、鳳棲原等地,其中包括明秦藩幹墓葬13座,整個墓地分布於未央路至韋曲南北中軸線以東、西安府城東南、明鹹寧縣境內南北長約9公裏、東西寬約5公裏的範圍內,被稱為明秦藩十三陵。明製規定,藩土、諸土出牛後兩歲,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後隻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由於諱避墓,所以稱為“井”。當時每井有兩營兵把守,後來九井共十八寨均發展為村莊。所謂“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每個井就是一處藩王家室陵。
明秦王之所以選擇鳳棲原、少陵原作為其陵墓所在地,是因為這裏地勢高敞,視野廣闊,北望西安,南接秦嶺,東有滻河,西有潏河,是一塊風水寶地。
從地表遺存觀察,現隻發現了7座陵園,分別為第一代湣下朱樉陵同、第二代隱王朱尚炳陵園、第三代康下朱誌墚陵園、第四代惠下朱公錫陵園、第五代簡土朱誠泳陵園、第八代宣王朱懷捲陵園、第九代世子朱敬鈐陵園。
陵區的分布以第一代湣王朱樉陵園為中心,第二代隱王朱尚炳陵園位於朱樉陵園之東,第三代康王朱誌璨陵園、第四代惠王朱公錫陵園位於朱校陵園之西南,第五代簡王朱誠泳陵園、第八代宣王朱懷捲陵園、第幾代世了朱敬軫陵園位於朱校陵園之西北。
第一代秦工朱樉的墓塚,已探明陵外圍牆四周各約1000米。陵墓封土現存20多米高,墓前神道兩旁有華表、石羊、石虎等大型石雕18尊,其造犁刻工精美,是明代石刻的精品。封上從下往上總共分為3層,從高空往下看,就像幾個從內向外、由小到人的同心圓。
在這些藩土的陵墓前還有人型石刻,一般組合為:華表、石羊、石虎、麒麟、文官俑、武官俑各2個,馬2或4個,神道碑1個。少陵原上石刻總計90餘件,時間跨度從明早期到晚期,風格明顯。
十三王陵及50餘座陪葬墓保存基木完好,地下文物豐富,僅簡王墓就出土文物320餘件,現陳列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在偌大的展櫃裏,300多個陶俑依次排列,每個陶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情。
在這些陶俑裏,有文官方陣、武將方陣,而更多的則是頗具生活氣息的娛樂俑。他們或吹、或談、或唱,神情各異,眉飛色舞,雖然手中的樂器因為種種原因已經無法尋覓,但站在他們跟前,靜下心來似乎還能聽到那久遠的交響合唱。
地向90餘件大型石刻雕刻細膩,神態生動,栩栩如生,是明代保存最多最完好的石刻,也是研究明代曆史、石刻藝術、禮製服裝的重要資料,被稱作是埋藏在地下的一部明代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