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格林童話及其價值
第一節德國浪漫主義思潮與格林童話的誕生
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方社會處於封建製度衰亡、資本主義上升的新舊交替的曆史階段,飛速發展的科技力量促進了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標誌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自由、解放和豐富的物質基礎,但同時它異化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給人帶來新的束縛,使人的自由得而複失。“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敏銳地感受到人與物的對峙以及物對人自由本質的異化,開始強調人的自由天性、自由情感,以此來反抗包括封建專製和道德、科學理性、物質文明、資本主義現存製度在內的人類文明。”李明濱主編《世界文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23頁。 於是,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首先在德國,繼而在英、法、美以至整個歐洲和美洲,出現了一股強勁的浪漫主義思潮。
德國有著悠久的浪漫傳統,“從狄爾泰、尼采、海德格爾一直到伽達默爾,從裏爾克、黑塞、卡夫卡、特拉克爾一直到托馬斯·曼,他們都以各自獨特的精神形式追隨並延續著‘浪漫精神’”李永平《通向永恒之路——試論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精神特征》,載《外國文學評論》1999年第1期。。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德國浪漫精神以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為代表,開始浮出“地表”。這場運動在拿破侖占領德國及其失敗後的歐洲封建複辟時期達到高潮,大約於1830年左右開始走向低穀。浪漫派藝術家對各種藝術形式都進行了探索,其中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們對民間文學的重視。德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民間文學傳統的國家,16世紀,德國文壇就產生了不少民間故事書和民歌,很多作家的作品也富有濃鬱的民間文學風格。這種重視民間文學的傳統一直延續不斷,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有著巨大影響的作家瓦肯洛德(wilhelm Heinrich Wackenroder,1773—1798),是“重視民間文學和麵向中古德國文化的德國浪漫主義的先驅”劉小楓《詩化哲學——德國浪漫美學傳統》,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6-7頁。 之一。在德國,浪漫主義從搜集民間文學開始,浪漫派代表們尤其重視童話這一文學形式,因為童話最能表現浪漫派所鍾愛的幻想和夢境。他們從民間歌謠、傳說和童話中擷取題材,學習表現手法,采用民間口語、民間韻律創作,豐富了文學的表現手法。浪漫派慣用對比、誇張和想象的手法,而對比、誇張和想象正是童話的重要特點。
德國浪漫主義運動主要分為前期耶拿派和後期海德堡派兩個階段。前期耶拿派的主要代表施萊格爾兄弟(奧古斯特·威廉·封·施萊格爾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 1767—1845和弗·封·施萊格爾Friedrich von Schlege1 1772—1829)已經開始嚐試挖掘民間文學的優秀傳統。後期海德堡派產生於內憂外患之時,萊茵地區被拿破侖占領,引發了德國的文化危機意識。德國知識分子有感於國力衰弱、外族侵略是因為德意誌民族的不統一造成,而民族的統一始於語言文化的統一。在這種濃厚民族意識的驅使下,後期海德堡派代表們傾力搜集整理民間文化遺產,研究民間文學,對日耳曼民族的曆史、神話、傳說和鄉野故事特別感興趣。格林兄弟(雅各·格林Jakob grimm 1785—1863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1859)便是其中的代表。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出生於萊茵河畔的哈瑙,成長於德國浪漫主義思潮的高峰期,父親是一名小官吏,他們的青年時代是在拿破侖占領德國時期度過的。他們在德語研究方麵很有造詣,是語言學家。雖然畢生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語言學研究上,但他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卻是由於另一個貢獻——《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即《格林童話》。格林兄弟天性熱愛大自然,喜歡和接近大自然的人交往,對古代德國人的淳樸與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方式,充滿了向往,這種天性引發他們對德意誌的鄉土及人民的熱愛,特別是對民間文學的濃厚興趣。在浪漫主義思潮的促發、民歌集《兒童的奇異號角》的啟發和浪漫派主將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的感召下,兄弟倆的人生觀發生了重大轉變——從語言學轉向民間文學,“著重開拓民間文學遺產,吸收民間文學素材”杜美《德國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00-201頁。 。1806年格林兄弟開始搜集、整理民間童話和古老傳說。德國的黑森、萊茵河、哈瑙、卡塞爾等一帶是古老童話的發祥地,格林童話主要收集於此,格林兄弟盡一切可能搜集與整理這些地區的德國傳說與童話。第一卷主要是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裏采集,如黑森、萊茵河、金齊希河一帶和哈瑙的伯爵領地等。經過6年的努力,於1812年初完成了童話第一卷,並於1812年聖誕節問世,書名《兒童與家庭童話》(Kinderund Hausmarchen),共印刷900本。隨後,兄弟倆開始第二卷的搜集工作。這一次的民間故事搜集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威斯特法倫地區的許多幫手,這些幫手提供了大量跟童話有關的原型。“全憑這許多人的通力合作,格林兄弟才能使《兒童與家庭童話集》第二卷在第一卷出版後三年,即1815年問世。”(德)赫·格斯特納《格林兄弟傳》,前引書,第36頁。 第三卷是兄弟倆為前兩卷寫的附注,它由威廉增補後於1822年出版。總之,格林兄弟分別於1812、1815、1822年陸續出版了3卷《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在216篇格林童話中,少數來自15、16世紀的市民文學民間故事書,多數來自世代流傳的民間傳說,“主要來自格林兄弟的家鄉——北德意誌,但其中相當部分在德國其他地方乃至整個歐洲也曾廣為流傳。由於世代流傳及民間故事常有的時、空抽象性,人們很難確定具體作品的產生時間。其實它們也不可能是一時一地的產物。不斷地流傳及不斷地修改,每個時代都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願望往作品中加進自己的東西,它們是一個乃至數個民族共通的文化心理的結晶。”吳其南《德國兒童文學縱橫》,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年,第55頁。 整體上看,童話的內容是好的,但由於他們“盡可能地保持民間故事的原貌”,所以沒有回避人性中惡的一麵以及現實生活中醜陋的一麵,這為20世紀末杜撰所謂的“原版格林童話”者留下了可資想象的空間。在童話的形式和語言上,格林兄弟“為所有來自不同提供者的這些童話賦予統一而又完美的形式,使得由他倆發現的那種童話的色彩風味永久化和規範化。這是一種非凡的文字工作。他們在忠實地保存口頭文學精髓的同時將全部童話納入他們的風格相適應的語言”(德)赫·格斯特納《格林兄弟傳》,前引書,第38頁。 。
需要補充的是,格林童話的產生除了浪漫主義的文化背景外,德國“新興市民階層審美趣味的推動”伍紅玉《童話傳播的文化政治——論格林童話的德國生產與中國再生》,載《中西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隨著德國社會的發展,逐漸產生了一批新興的市民階層,格林童話中的很多故事便是出自這些市民之口,因此這些童話故事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倫理道德觀念。
格林兄弟(Gebrüder Grimm)格林童話誕生近百年後,以版畫著稱的德國藝術家烏伯鏤德(Otto Ubbelohde,1867-1922),以接近新藝術風格的鋼筆素描,繪出441幅插畫,使格林童話更加具象化,成為著名的插圖版本。烏伯鏤德還原了格林兄弟搜集童話時的19世紀德國中部地區場景,在這些插畫中,可以辨認出許多特定的景點。如:大拇指“騎馬”走過的密層堡(Münzenburg)的菲德力庫斯山穀(Fridericustaler)。同時,插圖還呈現了童話產生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世界。格林童話德語版烏伯鏤德以自己獨特的結構方式,將插圖與童話行文和諧地結合在一起,是後人難以逾越的一座豐碑。格林童話在德國一版再版,“兄弟倆在世時,‘大開本’出了七次,‘袖珍本’出了十次”(德)赫·格斯特納《格林兄弟傳》,前引書,第39頁。 。現在,格林童話已經被譯成世界上140餘種不同語言的譯本,成為家喻戶曉的著名德國文學作品。德國古老的傳說和民間故事以童話的形式不脛而走,超越時空,散發著永恒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