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八章 自由女神像(1 / 2)

當大明第七艦隊從歐洲啟程回國的時候,小開在國內再次幹了件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他在大明帝國新的金融中心——上海的外港,將對後世的剽竊精神發揚到底,立起了一座新的(當然是針對後世米國的那座)自由女神像。

這是一座以小開新納的俄羅斯妃子沙伊波娃為藍本,同樣取材於希臘神話的而作的自由女神像,不過,與後世人們所熟知的不同,這次小開讓女神像的腰間,多了一柄寶劍。

這座青銅合金鑄成的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一說羅馬古代長袍),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世界七大洲;自由女神像腰寬10.6米,嘴寬91厘米,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長達12.8米,火炬的邊沿上可以站12個人,左手捧著一本封麵刻有“欽定憲政大綱”字樣的法律典籍,象征著國家的憲政精神;其腰懸的寶劍,則象征著大明強大的軍力,時刻護佑著他的子民;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象征著掙脫暴政的約束和自由。而其體態又似一位古希臘美女,使人感到親切自然,當清晨第一縷陽光降臨,神像沐浴在柔和的天光之中,整個女神像宛如一座淡青色的玉雕。

女神像的底座上,則雕刻著小開同誌的手書,“讓那些因為渴望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向往科學的殿堂,而曆經長途跋涉,業已疲憊不堪的人們,相互依偎著投入我的懷抱吧!我站在世界的東方,高舉自由的燈火,歡迎你們的到來!”

說來也怪,當這坐原本並不為國人所看好的自由女神像立起來後,那些來自西方世界的所謂上帝的子民們,竟然將之視為了新興國家的象征,並讓他們對大明產生了真正的認同與歸屬感!後世西方史學家在評價這一事件時這樣寫道:“東方自由女神像的樹立,象征著古老的東方文明,正以博大的胸懷,以包容的精神,吸收、容納來自西方的文明,兩種不同的文明,以此為標誌,在古老而神秘的東方土地上交融,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次盛舉!從這時起,在自由女神的感召下,那些飽受教會殘酷壓迫、向往自由和科學的人們,如同淘金者向往金礦一樣,競相來到東方——這片神秘的熱土,去尋找心中夢想的殿堂!”

與大明帝國的小開同誌的順風順水相比,倭國新繼任的國王淩誌的心情卻是極度的鬱悶,他的手頭,此時正放著一本幾年前由大明考試院審定過後的《倭國通史》,上麵有一段話,被淩誌用朱筆畫出了長長的記號:“秦時,始皇帝政命大將徐,名福,率軍兩千,攜五百滇、黔地童男童女,揚帆出海,以尋長生不老之仙方。福曆時五載,過硫球,終至今之倭地,因其東皆為茫茫大海,橫無際涯,福因以之為世界之最東,謂之曰日出之國,此為後世倭地稱日出之國、簡稱日本之由來也;福遍巡倭地以求仙者而不得,福本擬遣使報始皇帝以謝罪,忽報中原之地漢已代秦,福怒,遂斷兩地之往來……為報始皇之恩,福終身不娶以明誌,令所率秦軍及所攜之童男童女皆不得再言及中原故土事,所攜典籍,皆付之一炬。福終,其副將羅為承福誌、示仇漢廷之意,麵西而稱王,此時恰一輪紅日東升,日耀其身,人稱之得天照,後世因而謂其為天照大神,此為倭國皇族之始祖也!其後人故常以天照大神之後而自謂,後自號天皇,亦有因念秦恩而與那中原漢廷皇帝一爭短長之意也……大明萬曆年,因感中華之博大,倭國重歸中華之屬,為明禮數,尊正統,倭國天皇仿朝鮮例,改稱國王……”

淩誌知道,在這樣的史書教育下,隻怕還不用到他們的下一代,這倭國便不複存在了,但時至今日,他喝名義上是倭國之主,但其實就一個擺設,如提線木偶一般,政出他們,又有何法呢?這大明之掏心之術,也太過霸道,別的不說,十萬倭軍,被調出扔在印度,名為開拓印度次大陸,在他看來,實為人質!十萬明軍駐紮倭國國都不說,更為甚者,明廷竟然又調倭之世仇朝鮮十萬大軍同駐倭國,以為明軍策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