über eine Zeit erhandelte er sich wieder eine Kuh, die schlachtete er und machte die Rechnung, wenn er das Fleisch gut verkaufte, k?nnte er so viel l?sen, als die beiden Kühe wert w?ren, und das Fell h?tte er obendrein. Als er nun mit dem Fleisch zu der Stadt kam, war vor dem Tore ein ganzes Rudel Hunde zusammengelaufen, voran ein gro?er Windhund: der sprang um das Fleisch, schnupperte und bellte ??was, was, was, was??. Als er gar nicht aufh?ren wollte, sprach der Bauer zu ihm: ??Ja, ich merke wohl, du sagst ?was was?, weil du etwas von dem Fleisch verlangst, da sollt ich aber sch?n ankommen, wenn ich dir′s geben wollte??. Der Hund antwortete nichts als ??was, was??.(64頁)
【魏以新譯】過了一些時,他又買了一頭母牛殺了:他計算,如果牛肉賣得好,可以得到兩頭牛的價錢,還能賺一張皮。他帶著肉進城,城門前有一大群狗跑來,頂前頭的是一條大獵狗,圍著肉蹦跳,聞了聞,叫道:“瓦斯,瓦斯,瓦斯,瓦斯。”它叫個不止,農夫向它說:“是的,我知道你問:‘什麼,什麼,’因為你要一點肉;如果我給了你,那我就倒黴了。”那狼還是回答說:“瓦斯,瓦斯。”(見25頁)
【楊武能譯】過一些時候,他新買了一頭母牛。他宰了牛準備去賣肉,一算除了賺回兩頭牛錢,還白得一張牛皮。眼下他正運肉到城裏,不想在城門口碰見一大群狗,跑在頭裏的是隻大狼犬。這畜牲圍著牛肉蹦來跳去,又是嗅又是“呼哧呼哧”地發出聲音。見它一直不肯罷休,農民就說:“是啊,我聽懂了,你想要一點肉,所以說‘我吃我吃’。可要是我給了你,我就倒黴嘍。”狼犬呢,除了“呼哧呼哧”沒別的反應。(見28頁)
關於翻譯方法,“歌德曾經這樣講過:‘努力等同於原文的翻譯最終將接近逐行對譯,並使原文的理解變得來極其容易……這樣,外國的和本國的、熟悉的和陌生的便逐漸相互靠攏,最終實現整個圓圈的銜接。’這兒提倡的‘逐行對譯’法(Interlinearversion),似乎特別適合屬於同一或相近語係的語言之間的翻譯,如英語和德語、法語和意大利語、俄語和塞爾維亞語等拉丁化語言。漢語和這些語言要‘逐行對譯’恐怕就難了。”從上麵的例子看來,楊武能對歌德的這個譯學思想也是很讚同的,就難怪楊武能的譯文比魏以新的要多點“意譯”的味道,兩者不同的譯學思想其實從故事一開頭的標題,就已經初見端倪。
二、 例一:標題對比
格林童話原名 魏以新譯名 楊武能譯名
4. M?rchen von einem, der auszog, das Fürchten zu lernen 《一個出外學習害怕者的童話》 《傻大膽學害怕》
13. Die drei M?nnlein im Walde 《森林中的三侏儒》 《森林中的三個小人兒》
37. Daumesdick 《拇指粗》 《大拇指》
19. Von dem Fischer un syner Fru 《漁夫和他的女人》 《漁夫和他的妻子》
25. Die sieben Raben 《七烏鴉》 《七隻烏鴉》
35. Der Schneider im Himmel 《天上的裁縫》 《天國裏的裁縫》
38. Die Hochzeit der Frau Füchsin 《狐妻的結婚》 《狐狸太太的婚事》
42. Der Herr Gevatter 《幹爹先生》 《教父先生》
44. Der Gevatter Tod 《死神幹爹》 《死神教父》
筆者注:Gevatter這個單詞本身在德語中屬於古語,含有宗教的含義,比較準確的譯法應是教父,當然教父對教子要承擔的某些責任,我們中國習俗中的幹爹對自己的幹兒子也是要承擔的。
36. Tischchendeckdich, Goldesel und Knüppel aus dem Sack 《自動上菜的桌子、吐金子的毛驢和自個兒從口袋裏蹦出來的棒子》 《自動上菜的桌子、吐金子的毛驢和自個兒從口袋裏蹦出來的棒子》
29. Der Teufel mit den drei goldenen Haaren 《有三根金發的鬼》 《魔鬼的三根金發》
48. Der alte Sultan 《老蘇爾坦》 《老狗蘇爾坦》
50. Dornr?schen 《玫瑰小姐》 《玫瑰公主》
53. Sneewittchen 《雪白兒》 《白雪公主》
55. Rumpelstilzchen 《魯謨拍爾斯替爾慈形》(奇怪的姓) 《名字古怪的小矮人兒》
61. Das Bürle 《比爾勒》 《小農民》
65. Allerleirauh 《各種皮》 《雜毛丫頭》
71. Sechse kommen durch die ganze Welt 《六人走遍天下萬事如意》 《六好漢走遍天下》
95. Der alte Hildebrand 《老喜爾得布藍》 《希爾德布朗老哥》
100. Des Teufels ru?iger Bruder 《鬼的煤煙兄弟》 《魔鬼的邋遢兄弟》
162. Der kluge Knecht 《聰明的小廝》 《聰明的仆人》
177. Die Boten des Todes 《死神的差人》 《死神的使者》
182. Die Geschenkte des kleinen Volkes 《小人民的贈品》 《矮人的禮物》
從筆者挑選的這幾個標題的中譯名比較,魏以新采用的是“直譯”,楊武能的譯名總體來說,“意譯”的比重仍然很大。魏以新的故事譯名讀起來似乎比楊武能的譯名多了些生硬,少了些童趣,有時候甚至沒有楊武能譯名準確,當然這是按照我們現代讀者的現代審美情趣與閱讀習慣來評價的,20世紀30年代讀者們的情趣、習慣等肯定是與我們的不相同的。
三、 例二:對話翻譯
格林童話中有著大量的像兒歌樣式的對話、喊話,雖然不是真正的兒歌,但是從原文也可以看出,這樣的對話、喊話大多帶有詩歌性質的韻律、排列等形式。詩歌翻譯本身就不是很容易,英國著名的詩人雪萊曾經說過:詩不能翻譯,譯詩是徒勞的。海涅在對法國人談到歌德詩歌時也說過:“你們法國人假如不通曉德國語言,你們是不可能理解(歌德詩)的。”因為詩歌特殊的形式,譯文要達到其神韻與形式的統一真的很難。讓我們看看下麵幾個例子,魏以新與楊武能是如何處理這些近似“詩歌”似的對話與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