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王國派出戰艦,將王勇淩等被扣押的中國艦員送回了土耳其,希臘王國海軍總司令親自陪同。
讓人驚訝的是,王勇淩和這位總司令日後還成了好朋友,一有機會就聚會。
此時的歐洲局勢是這樣的,北歐方麵,瑞典已經徹底倒向英國,協助英國向俄羅斯北部進攻,芬蘭王國選擇作壁上觀,不幹預這件事情。
瑞典之所以徹底倒向英國,除了尤金王子因為伊麗洛芙娜公主而和林遠產生的私人恩怨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原因,那就是--在瑞典倒向中國的若幹年中,中國向瑞典輸出了不少技術,還為瑞典培訓了不少人才,瑞典的國力有了顯著提高。
瑞典在曆史上是強盛過的,當年的古斯塔夫大帝,讓整個歐洲都感到恐懼,瑞典人的骨子裏就有一種大國情結,認為我們瑞典王國應該是一個大國,不應該屈居中國之下,越是精英,這種想法就越強烈。
瑞典的政權是掌握在精英手中的,在這些精英的推動下,瑞典選擇了與英國聯手,希望日後與中國、英國和德國共治世界。
按理說英瑞聯軍進攻俄羅斯北部需要經過芬蘭王國領土,芬蘭王國本來可以拒絕,可是芬蘭王國沒有那樣做,對此,芬蘭應付中國的理由是--芬蘭北部氣候寒冷,芬蘭國防軍沒有能力抵擋英瑞聯軍。
在東歐方麵,德國正向著烏克蘭磨刀霍霍,而林遠,也把西伯利亞戰區的精銳部隊全部集結在了烏克蘭一線。
在東歐戰場,林遠的戰略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在戰場上擊敗德軍,然後用裝甲洪流殺入波蘭,早在第一次中德大戰的時候,林遠就想解放波蘭,可是因為種種原因,這個打算沒能實現。
第一次中德大戰,就是在德國幹涉俄羅斯革命的時候,中國為了保護俄羅斯而與德國進行的戰爭,第二次中德大戰,就是發生在非洲的,中國和德國為了爭奪德屬東非而進行的戰爭。
在解放波蘭之後,林遠打算命令部隊,一路殺進德國,迫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屈服,至於如何治理德國,林遠還在考慮。
南歐方向,一共有三個國家向中國宣戰,羅馬尼亞、意大利和希臘,其中羅馬尼亞現在還在打內戰,支持國王的軍隊和支持反叛將軍的軍隊打得難解難分,中國軍隊始終作壁上觀,等待時機合適,就一舉打下羅馬尼亞。
至於意大利和希臘,已經屈膝投降。
歐洲的國家,比較重要的,此時還有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奧匈帝國,葡萄牙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西班牙在中國的威脅下也不幹涉中國,至於瑞士,早就是永久中立國了。
奧匈帝國是歐洲一大豪強,不過奧匈帝國自顧不暇,根本沒有心思參與中國和英德的大戰。
此時的非洲局勢是這樣的,英國控製下的非洲部落,在對中國的進攻中傷亡極大,此時已經沒有力量再繼續發動攻擊了。
中國方麵則抓住這個機會,向英國控製下的非洲地帶推進。津巴布韋、博茨瓦納、納米比亞,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國土被中國非洲軍隊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