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明遠說道:“那好,我同意你們出擊的計劃。”
日軍於是散開各自準備,林遠方麵,第一師正在加緊向灘頭運輸各種物資,包括各種口徑的炮彈,子彈,糧食,淡水,藥品,還有坦克紅外探燈需要使用的電池,第一師在登陸之前征集了大批民船,在登陸場鞏固之後向岸上轉運物資,海麵上一時間滿是小船。
海參崴也加緊了物資的轉運,第一師第九團攻占了位於圖們江口的一係列小島,然後在這些小島上建立了物資轉運基地,這些小島距離清津隻有四十八海裏,小船也可以直接上島,把物資裝在船上,然後轉運到清津。
有這樣的物資轉運島對林遠部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物資轉運的過程中,大船能夠裝載大量貨物,直接從海參崴出來駛向清津,可是大船的吃水深,不能靠近岸邊,小船雖然能夠靠近岸邊,可是卻裝載不了太多的貨物,而且小船的續航能力不足以支持它們從海參崴直接到清津,所以想要轉運物資,就要由大船把大量貨物運抵登陸地點之外的海域,再把大船上的貨物卸下來,放在小船上,再由小船運抵灘頭。
而這樣的運輸方式的運貨速度非常慢,因為大船不能一下子把很多貨物運送到小船上,而且大船的運輸工具也有限,一次隻能為一艘或是幾艘船運輸貨物,其他的船隻能等待,而且運輸工具還有可能出現差錯,導致物資轉運過程被中斷,昨天晚上的吊索損壞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可是有了物資中轉島情況就不一樣了,大船可以把物資直接放在中轉島上,小船過來之後可以直接取走,速度明顯比前一種情況快了許多。
二月十二日晚上,經過幾百艘運輸船的搶運,終於將六萬多噸物資運抵岸上,有了充足的物資儲備之後,沈新便命令第一團、第二團和第三團,於二月十三日上午八點向清津發動進攻,三個團由第一旅旅長袁正茂指揮。
林遠的部隊中有旅一級的建製,不過在登陸作戰中,為了提高指揮的靈活性,所以沈新采取了直接指揮團級作戰單位的方式,袁正茂覺得在大戰中沒有發揮,甚是不爽,現在聽見沈新把指揮權交給了他,十分高興。
袁正茂見到清津附近都是平原,適合裝甲部隊衝擊,所以便把三個團的坦克部隊擺在了最前麵,步兵乘坐卡車在後麵跟隨,三個團把正麵寬度拉開到四百米,彼此間距三公裏,在十公裏的寬度上向日軍老仙山發動了攻擊。
此時熊本正一也帶領著戰車第一聯隊的全部坦克向林遠部隊所在的位置趕去,上午八點四十分,雙方的偵察兵都發現了對方,日軍坦克打出了紅色信號彈,示意各部隊準備接敵。袁正茂也用通訊器通知了己方的坦克,坦克對決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