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清廷還固守著‘東北乃是龍興之地,不準漢人進入’的信條,所以開山屯一帶隻有極少的中國農民,於是這些朝鮮人就在這裏住了下來,後來的二十多年裏,人越來越多,漸漸地已經有了幾千人。”
“清廷知道這個情況之後就給當時的朝鮮李氏王朝的國王發去谘文,讓他們把這些朝鮮人都弄回去,朝鮮國王答應了,不過朝鮮國力弱,幾千人弄回去不好安置,而且那些朝鮮人也拖家帶口,不好處理,於是朝鮮國王就懇請清廷照顧這些朝鮮人,不要急著趕走他們。”
“清廷自視天朝上國,便答應下來,不過卻提出讓這些朝鮮人改冠易服,加入中國國籍,這些朝鮮人世代保持朝鮮族的習慣,哪是一時半會就能改得過來的呢?所以這件事情就拖延了下來,清廷也沒有多加理會,於是這件事情便耽擱了下來,後來進入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清廷和法國開戰,到了九十年代,又和日本打甲午戰爭,這件事情就被人們淡忘了。”
“不過這些朝鮮人都是質樸的農民,和當地的滿族、漢族農民沒有什麼衝突,倒是親如一家,等到後來,我們奪過東北,邊防軍便發現了這些朝鮮人,我們也想給朝鮮政府發照會,讓他們把這些朝鮮人帶走,可是朝鮮被日本占據,日本和我們的關係您也清楚,這件事情便一直懸而未決。”
“林帥對待外國人的政策一向是吸納包容,像俄國戰俘都可以加入中國國籍,我們邊防軍便貫徹林帥的精神,沒有強行趕走這些農民,而是把他們看作中國人。”
林遠點點頭說道:“原來是這樣,你接著說這件事情吧。”
於林說道:“王大牛家的車在經過安再新家的農田時,安再新家農田邊上的界石擋住了了路,於是王大牛就帶人把界石向後挪了挪,挪完了之後急著下葬,忘記了把界石挪回來,安再新便找王大牛理論,雙方當時口角了幾句,不歡而散。”
林遠眉頭一皺,說道:“這有什麼可理論的?把界石重新挪回去不就行了嗎?”
於林說道:“我們調查的時候也很納悶,後來仔細一調查才知道,安再新覺得道路兩邊的農田裏都可以走牛車,可是王大牛不走,非要挪界石,是故意找茬,而王大牛則認為:按照當地習俗,出殯車是不能改道的,否則死去的人的投胎之後就不走正道,所以沒有改道,而是挪了界石。”
林遠點點頭,問道:“就為這件小事引起了大規模械鬥?”
於林說道:“不錯,這件小事便是整個事件的肇始,後來的事情大概就是王大牛氣不過,找安再新理論,雙方動了手,後來越演越烈,逐步上升到民族矛盾的地步,地方上控製不住,才找了我們駐軍。”
林遠問道:“那現在情況怎麼樣?”
於林說道:“情況已經得到了控製。”
林遠猶豫著問道:“這件事情並不大啊,你們怎麼把它當做緊急軍情上報了呢?”
於林說道:“我們把它作為緊急軍情上報,是因為這件事情背後的牽連很深。”